案:从今天开始发布的一系列的文章,翻译自庄士敦《佛教徒的中国》第十二章《普陀山的寺院历史》。里面包含了大量他对普陀山佛教的描述,现在看来,是很宝贵的资料。同样的,我根据文章的分段,将它分成几个部分翻译出来。

今天叙述的是慧锷同他的不肯去观音院和关于莲花洋的奇奇怪怪的传说。

普陀山上有三座著名的寺庙(普陀山的寺院历史第二部分)(1)

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完全地仿唐的日式建筑

我们在上一章看到,普陀山的佛教历史始于公元847年,当时观音出现在一位来自印度佛教朝圣者的祈祷中。大约十年后,另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重要事件发生了。当时,另一个外国人拜访了普陀山,他比不具名的印度苦行僧出名。这个外国人是日本和尚慧锷——一个承载着庄严的“智慧之峰”含义的名字。他在日本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曾两次被皇太后橘嘉智子派往中国交流。这一时期是佛教在日本非常繁荣的时期。日本佛教徒不断地在奈良和京都朝廷庇护的寺院与中国主要的佛教研究和信仰中心之间来回穿梭。事实上,中国僧人在前往克什米尔和印度的佛教圣地朝圣时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日本和尚在这一时期和更早时期所表现出的热情是一样的。

在日本佛教的历史上,慧锷的名字是一个杰出的名字,他被赋予了很大的荣誉。他为他的祖国从中国引入了禅修学派的教义,这是西方学生和日本艺术文化的崇拜者们不应忽视的事实,因为这一学派(在日本称为禅宗)与日本艺术的完美结合比任何其他学派都更为密切。在中国的时候,慧锷曾两次到圣山五台山(日本人称之为Godaisan)。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得到了美丽的观音神像,并打算带回日本。他从杭州湾起航回家,但当他的帆船经过舟山群岛时,却搁浅在普陀山附近的一块暗礁上。乘客们尽一切可能减轻船的重量,甚至不惜牺牲货物,但所有的措施都被证明是无效的。直到最后,慧锷想到,麻烦可能是由于观音不愿意被运送到日本。这艘船显然给了他灵感,让他找到了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他刚刚虔诚地把自己宝贵的观音像安放到普陀山神圣海岸上的时候,那艘帆船就奇迹般地从岩石上滑了下来,并继续它的旅程,再也没有遇到什么不幸。

普陀山上有三座著名的寺庙(普陀山的寺院历史第二部分)(2)

普陀山对面朱仁民先生的慧锷像

更浪漫的说法是,慧锷的船载着这幅画,在岛屿间航行时,突然它的前进被一种奇迹般的睡莲所阻碍,睡莲似乎覆盖了整个海面。慧锷于是向观音祈祷,并发誓如果他和他的同伴能安全地摆脱现在不幸的困境,他会建立一个神社供奉她作为对她智慧和仁慈的回报。这种祈祷的直接结果是,在睡莲中间,某种神秘力量为帆船开辟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它又将帆船引到了普陀山。依从他的誓言,慧锷下了船,带着他的观音圣像在圣岛的东南方海岸登陆,靠近那座岩石嶙峋的海角,海角上有著名的潮音洞。

传说,慧锷受到了一个张姓岛民家庭的热情款待。当他们发现慧锷是一个圣人,他携带的观音像是一个奇迹时,他们很乐意为客人提供食物和住宿。为了履行慧锷的誓言,张立刻把他自己居住的房子改建成一座观音庙。在这座寺庙里,他供奉着观音的神像。这个形象很快就以不可去观音的名号而闻名于世(“观音拒绝离开”):因为,她的崇拜者说,普萨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她不希望去日本或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决心把她的家安在在这个叫“小白华”的岛上。

普陀山上有三座著名的寺庙(普陀山的寺院历史第二部分)(3)

原书中的莲花洋

慧锷是一位历史人物,他到中国佛教圣地的朝拜是有目共赌的事实。当然,热爱奇迹的编年史家们对他在海难中死里逃生的故事进行了添枝加叶的修饰。尽管我们必须假定,阻碍他的帆船前进的睡莲只不过是暴风雨中翻滚的浪花,但仍没有理由怀疑他是在普陀山登陆或者是被赶上岸的,多亏了仁慈的普萨把他从深海的危险中救了出来。

直到今天,舟山海——或者更确切地说,位于舟山本岛和普陀山岛之间的那部分——被称为莲花洋(“睡莲海”)的睡莲的情景启发了佛教的想象力,因为普陀山志里还包含了几个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同样的主题再次出现。例如,我们被告知,大约在1080年,一些略带侵略性的“小矮人”带着给宋朝皇帝的“贡品”来到中国,在从杭州(当时的首都)返回的途中,他们在普陀山登陆,带走了一些珍贵的文物。但是他们刚要继续向东航行时,就发现他们的船被无数的睡莲卷须缠住了,睡莲好像是铁做的似的。惊吓过度的“小矮人”急忙把神物放回它们的神龛,“铁”睡莲立刻消失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名叫王贵的中国官员,他被宋朝皇帝派往普陀山“拜佛”,但期间表现出了“不敬”。在返航途中,他的船被困在一片密不透风的睡莲丛中。他跪在甲板上,面朝圣岛,谦卑地恳求愤怒的菩萨的原谅。忽然就有一头白牛突然从海底钻出来,吃掉睡莲扫清道路。大海很快就被清理干净了,他的船也被解救了,牛则变成了一块白色的岩石。这是莲花洋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看似无声无语,却又无可辩驳地回应了所有怀疑论者的论点,使所有嘲笑者心中充满了恐惧。

普陀山上有三座著名的寺庙(普陀山的寺院历史第二部分)(4)

《普陀胜迹》中的莲花洋

假设生在西方世俗世界的我们,让自己看到了微风吹拂的海洋中的白马,那么为何我们不能让梦中的佛教徒看到同样在那里的白百合呢?无论如何,认为普陀海峡经常有某种神奇力量在起作用的观点,不会受到那些居住在该岛西海岸的人过于严厉的挑战。那些人观察到,这通常平静的水域会突然迅速、出人意料地卷起浪花。舟山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大意是说这个地方的雨就像一个任性的女人的眼泪--下得快,停得慢。这句话现在被某个和尚用来形容普陀海峡的焦躁不安。他说,这就像一个女人,平常温柔平和,但极易发怒,一旦发怒又很难平息。所以当睡莲出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个和尚坐在观音说法石上沉思--也许带着一丝渴望的神情--他的思绪越过薄雾蒙蒙的海岸和极不平静的海面,连同他所厌弃的世界,缓缓西去。如果将他从沉思中唤醒,他会说--也许他确信--他的思绪完全集中在佛国神圣的阿弥陀佛那里。而且他会同时提醒你,西方也有谎言,但他所忠实信奉的慈悲的观音,有天终会接引他去向那里。若匹夫匹夫所见的种种异象,同他所见的圣徒邻国的景象数交织,谁还忍心责备他呢?

延伸文献:

日本《元亨释书》第十六《本朝高僧传》卷六十七《唐国补陀落寺沙门慧萼传》称:释慧萼,不详其姓其许。禀性坚固,涉远不倦。承和初,奉橘太后之命,赍币入唐,达登莱荣界,自雁门上五台。经过略偏,乃届杭州盐官灵池寺,谒齐安国师,通橘后之旨,请上首义空禅师而归,始唱禅法。齐衡初,又入支那,再登五台,于岭头得观音圣像,以大中十二年,奉像驾航,将归本国,过宁波府故昌(国)县海滨,船着石上,荡而不行。舟子思载物重,罄出诸物,船尚如故。及圣像出,即能浮矣。此地往时,高丽日本新罗诸国旅人泊此,取道以候风信。盖观音大士欲现灵于此,而惠胜福于众人也。萼不忍离圣像,遂庐奉侍,渐成宝所,号补陀落迦山寺,为南海禅刹名蓝。从此本路往来者,香火默祷,分东西风,随各人愿,此又大士妙用也。是以缁白拜礼,不记几千百人,唱圣号声应海潮音,而灵应万变,不可思议也。

明万历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卷二灵异:初宋倭奴入贡船泊补陀洋,见观音灵异,欲载之国,临行,风浪大作,满洋开铁莲花,船不能行,倭惧而退之,故名莲花洋。

同书:至中官王贵等奉旨齎捧华幡宝香诣山,窃自意:“汪洋巨浸中大士安在,皆人自敬信耳,未必有神也。”方解维,满海复生铁莲花,风涛汹涌,舟不能前。从人望山号呼,叩头流血,风浪始平。辄有白牛隔山浮至,尽食其花,舟遂可移,已而牛返水际,化一白石如牛,至今存焉,故莲花洋亦名石牛港。

以上三则故事,分别是慧锷开山、日人受困莲花洋和王贵朝山白牛开道的故事,实际上这些故事都有牵强附会的成分,而且不断演变,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有机会,我会逐一做考证,还原一下故事的本来面目。不管怎样,同普陀山相关的故事,都是如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以上文章是我诸多原创文章里的其中一篇,抄袭或者借鉴都非是我的特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给我点赞;不同意我的观点,请评论或者私信告诉我;不喜欢我的文笔,可以直接忽略。在我的主页里,你们可以看到我的努力。我感谢各位阅读者的付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