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鉴赏(凝碧池头奏管弦)(1)

唐代最著名的诗人除李白、杜甫外,另一位就是他们同时代的大诗人王维,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王维是公认的“诗佛”。李白、杜甫交往很多,他们一起同游中原、东鲁,并留下很多诗篇。然而唐代各种文献资料找不到王维与李白、杜甫交往的资料。是王维身居高位高不可攀,是阴阳差错无缘相遇,还是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可以肯定不是王维拘谨不善交游。我们从他的《送耽由下邳归临淮》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位热情奔放、义胆冲天、广交朋友的大诗人。

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酷爱文学而且才华横溢。开元九年(公元721年) 中辛酉科进士第一,也就是状元,时年21岁,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虔诚。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出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乱军攻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当时任给事中,扈从皇帝不及,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但仍被送往洛阳,署以伪官。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此事,含泪赋成《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任尚书右丞。上元二年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离开了人间。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经生活多年的辋川别业旁。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最为著称。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袴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景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画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北宋文学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27岁的王维来到下邳,这时已经张九龄罢相,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王维感到非常沮丧,在殿中侍御史位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因此也有充足的时间。当他听到好友高耽(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弟弟)返归临淮,亲自来下邳为其送行。并在送别宴席上即席赋诗(坐上作)。这首长诗讴歌见证了诗人与高耽的友谊,表达了淡泊名利、鄙薄世俗的共同志向和情趣。

送耽由下邳归临淮作(坐上作)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

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纁组,安车去茅茨。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野鹤终踉跄,威凤徒参差。或问理人术,但致还山词。

天书降北阙,赐帛归东菑。都门谢亲故,行路日逶迟。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