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肇兴地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教及道教的历史发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及道教的历史发展(不可思议的修武之道教文化肇兴地)

道教及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教文化肇兴地

2016年10月9日上午,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隆重开幕,当天下午,一场以致力于将云台山打造成世界道教论坛永久会址和活动中心的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创意方案汇报会在焦作迎宾馆举行,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同时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个小小的修武县,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法和举动呢?因为,能够为这一想法和举动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是当地厚重的道教历史文化和秀美的云台山水风光。

云台山作为旅游名山,从汉末至今的两千多年间,不但引来众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青睐,儒、释、道三大宗教也接踵而至,并在此互相影响,生根开花。其中,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云台山的肇兴与流传更是渊源流长,使云台山成为道教名山之一。

道教形成后尊奉的不少神仙,既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人物,又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这些传说的发生地很多就在修武。

从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与云台山的关系看,云台山的“神气”、“仙气”就十分浓重。“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神话,在修武的民间传说中就发生在云台山。云台山西部有“盘古洞”、“盘古庙”,千年香火不断,所以远古时期太行山叫“盘古山”。而盘古在道教形成后被尊为“元始天尊”,是道教所尊的开天辟地之神,“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女娲搏土造人”的传说,同样在修武万古流传。

云台山西部青龙峡景区有伏羲岭,云台山茱萸峰上有女娲洞。伏羲在道教形成后,被尊为“东方木德天帝”,而女娲在道教形成初期被尊为“女皇”,后来又被尊为“地母娘娘”或“后土娘娘”。

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公认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而炎帝、黄帝都与修武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修武西南不远有神农山,云台山有神农祠、神农洞,说明这里曾是炎帝神农氏活动的地方。至于黄帝轩辕氏,传说他大战蚩尤,问鼎中原,其主战场就在修武的“浊鹿城”一带。

与黄帝同一时期的修武籍仙人还有陶祖宁封子,镜祖尹寿子。宁封子是我国陶瓷业的祖师爷,陶器的发明者,因而被黄帝封为“陶正”,专司陶器的制造与推广。古籍记载他道术高超,能生五色祥云,会驭飞龙升天,因而黄帝又拜其为师,学习《龙跷真经》和御龙之术。他生于宁邑(修武县),葬于宁北山,即云台山,是云台山区土生土长的道教神仙,道号“龙跷真人”,又被封为“五岳丈人”,管理五岳之事,因而云台山也成为天下“总岳”。尹寿子是我国制镜业的祖师爷,黄帝大臣之一。受黄帝之命,首创制镜之术,并制成十二面宝镜以安天下。他是古怀川人,长期在云台山区说“道经”,道教创立后被尊为“道教先师”。

据《列仙传》载,修武第一个被称为“谪仙人”的神仙,是修武人瑕邱仲。说他早在道教还未创立时,就在云台山采药卖药,济世教人,历时数百年。正由于这些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的存在,才使得修武云台山早于道教创立之前就成为中华著名神山之一,为以后道教文化在此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

云台山作为道教名山,其道教文化远古深厚,源远流长。张良为汉代开国元勋,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为建立汉朝立下不世之功。他扶佐刘邦灭强秦,败西楚,建大汉四百多年基业后,急流勇退,再次辞官归隐云台山,并在此修行成仙,道号“太玄童子”。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乃张良裔孙。他在创教之初,曾循其祖父足迹到云台山考察,传说云台山茱萸峰景区凤凰岭下的小龙虎山,就是释道两家为争云台山斗法时,由张道陵一挥袍袖,从江西龙虎山移来的。

魏晋时期,离道教创立最近,那时就有著名道士在修武县岩栖洞居,修仙行道,他们就是和竹林七贤同期的王烈、孙登。《神仙传》一书载:“王烈,晋代神仙方士,字长休,邯郸人,常服黄精及汞,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该书还记载:“孙登,魏晋道士,字共和,汲郡人,隐于南阳(修武)山中,有道术,掘土穴隐修,不交凡人,有仙风道骨。”

魏华存,是西晋时修武县令刘文的夫人。她自幼即好老庄之道,出嫁后还在县衙另居别室独自修炼。她始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丹田”之说,写成了道教上清派第一部经典《黄庭经》,成为上清派的开山祖师。她道号紫虚元君,所以她在云台山修行时所居之地母洞,又称“紫虚洞”。西晋动乱后,她迁居湖南衡山。仙逝后,被封为南岳夫人。

生于北朝,成名于隋唐的孙思邈,既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又是道家著名学者,道号“妙应真人”。他曾在云台山长期隐居,一面研医问药,一面修真炼丹。他将道教的养生理论与中医中药相结合,认为人若想长寿,就要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他广搜前人和民间的验方,总结前人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上自己的所悟所得,加以分类整理,著成《千金方》等书,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在云台山隐居修真的洞穴——“药王洞”,如今已成为一处著名景点。

道教中的“八仙”,本是唐朝的八位著名道士,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其中的韩湘子是修武人,乃百代文宗韩愈的侄孙子。唐朝时,云台山一带乃是道教活动的中心,四方道人及文人学士云集于此,这八位道士也会聚于此。他们相识之后,便结伴同游云台山、王屋山,并被道界神化,演绎出诈多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至今还在云台山上下流传。

五代时期,在云台山上下从事道教活动的道教名人,还有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的刘海蟾。刘操,字昭远,道号海蟾子,平时好谈性、命之理,崇尚黄老道术。当他游至云台山前的马坊村时,见这里风景如画,流泉淙淙,便在此筑观名曰“海蟾宫”,长期在此修行,后得道仙去。道教全真派尊其为北五祖之一。现马坊村仍有海蟾宫祀其神象,香火很盛。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刘海戏金蟾”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末元初,在修武活动最有名气的道教人物,乃是全真派首领丘处机。全真派的创始人是王重阳,他有七个最著名的弟子即丘长春、马丹阳、郝太古、谭长真、王玉阳、刘长生、孙不二,被称为“北方七真人”。“北七真”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从金大定二十八年至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在修武一带活动长达29年,使修武出现了“三教共处”景象,将修武道教推到了鼎盛时期。

“真武帝君”是道教中镇守北方的星宿之神,从明成祖朱棣一朝开始,修武地区有多处庙宇敬奉于他,其主道场在称为“小北顶”的云台山茱萸峰上。山下不少村庄成立有“金顶圣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上茱萸蜂朝拜他,香火极盛。每三年还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朝南顶”活动,到武当山朝拜“真武”。

林茂栖鹏鸟,渊深腾蛟龙。依托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通过创意、创新和创造,修武县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一系列核心竞争项目的带动下,转变为强大的旅游经济发展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