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1)

一个朋友吐槽他的爸妈。

父母经常会对他说一句话: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如果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失望。但是,父母不断的这样说,让他感觉压力好大。

其实,他内心一直有个很大的声音,想对他们说,希望你们不要再为了我,我也会自己努力,不用你们替我努力。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会沉醉于自己的付出,擅长让孩子产生负罪感,而不自知。

与“为了你”有相同意思的还有:

“你知道你这么做,我有多伤心吗?”

“你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我每天辛苦工作,还不是给你赚学费”

……

也许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只是想让孩子能够顺从,或是让他能体会到自己的辛苦,但这些话也许暂时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事后,每一句话像千斤顶一样压在孩子心上。

这是孩子所不能承受之重。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2)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3)

记得在我长大后,我妈也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随着我长大,她逐渐年迈,或许是出于对即将年老的恐慌,她经常会对我说:妈妈辛苦把你养大,以后老了就靠你了。

养大,就靠你了,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对我来说,却十分沉重。我会觉得,妈妈付出太多,如果做不到她想要的结果,就是对不起她。

因为要“背负”妈妈,所以学习和工作都要更努力才行。

直到困惑不解时学了心理学,才逐渐在心里上学会主动与父母分离,孩子不应该为家长的付出“买单”,而家长,也需要学会成长。

家长之所以不自知的给孩子制造负罪感,常常源于这几个原因。

比如,小时候父母,也是被父母这么对待的。

因为从小在父母“为你好”的言语下长大,如果没有强大的觉知能力,很容易把这些话内化。当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无意识中认为说些话也理所当然。

比如,希望孩子能心系父母。

想让孩子多关心、体贴自己,会经常对孩子说付出很多之类的话。在这些父母心里,多说一些为孩子付出的话,他们就能记在心里,然后事事想着自己。

比如,想控制孩子。

父母之所以常说“付出”、“为你好”,是想让孩子记得他们当初的付出,然后长大后知道回馈。这类父母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想用语言控制孩子,让他们听话。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和被爱,本该单纯而美好,但有些却“变质”了,它变得不再是无条件的,反而演变成了一场以爱之名的绑架。

如果孩子长期带有负罪感生活,很容易伤害到自己。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4)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5)

在今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宋倩对女儿英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6)

她为了英子,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从重点高中辞职;放弃自己的生活,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照顾英子的学习和生活。

她会为英子制定学习计划表,买各种营养餐,为了随时监督女儿学习,将客厅和英子房间中间的墙改成透明玻璃。

虽然英子的学习成绩已经很不错,但她一定要让女儿考第一,高考要考到清华大学。

面对妈妈全包围式的关心,英子直言:压力太大。

而宋倩的回应是,“我白天要上课,晚上还要备课,起早贪黑的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压力不大吗?”

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之下,让英子越来越闷闷不乐,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她还是会想讨好妈妈,维持表面上的平和,她买电影票邀妈妈一起看电影,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一边是在妈妈的高压之下,一边是对妈妈付出的愧疚感,随着内心冲突的不断升级,把英子一步步推向崩溃的边缘,直到她抑郁了……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7)

马东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让孩子会心生愧疚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一旦对父母产生愧疚,随之孩子就会讨好,看似讨好并非内心真正的服从,只不过是由于愧疚避免再起冲突。

但长久的愧疚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会给孩子造成潜在的不安,不断的失去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产生混乱。如果没有很好的觉知能力,他很可能带着愧疚,潦草又委屈的度过一生。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8)

微博有一个视频,里面是两个孩子,分别问妈妈为什么要上班这个问题。

第一个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9)

妈妈告诉她,妈妈要赚钱,才能给你买吃的,买玩的,供你读书啊!

女孩听完后,瞬间低下头,失望的说,原来我让妈妈这么累!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10)

当第二个孩子问同样的问题,妈妈回答说,因为妈妈要学习新的知识,结交新的朋友,不被社会淘汰呀!

一个同样的问题,妈妈的回答不同,传递给孩子的心里感受也不一样。第一位妈妈的回答,很容易让孩子心生负罪感,因为我,妈妈才这么辛苦,妈妈上班,全是为了我;

第二位妈妈的答案,给孩子传递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妈妈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妈妈可以为自己负责,而不依附于别人。

家庭之中,父母是为孩子播种未来的人,如果给孩子播下了负罪感,他将带着困扰度过一生;而那些带给孩子爱和尊重的父母,则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11)

白岩松曾在一次节目中被问到,是否会对孩子说“为你好”?

他回答,他会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要平等交流。“父母”是一种生理赋予的“岗位”,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12)

那些带有“愧疚感”的养育,其实反映出的是父母内心的无力,无力到没有办法让孩子主动追随自己,只有靠控制才能达到目的。

但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物,他们不应该被如此对待,让一个生命从最初就无法迸发耀眼的火花,是极其残忍的。

反而,那些有极强控制欲的家长,才最该反省,问自己一句,是否很长时间内心已经没有成长了?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没有控制,只有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本色,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让他轻装简行,绝不是负重前行。

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谁也不比谁更重要,我们都是自己,请相互区别,相互爱着。

停止对孩子的负罪感教育(别用负罪感控制孩子)(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