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昨天吃晚饭,遇到后勤的一位女领导,身形清瘦的她,一整天工作下来,依然精神焕发,眼神发光。

她说她从夏天开始一直保持每周3次晨跑,其中周二、周四早上5点半起床,6点出门,6点20分左右到报社,6点半到对面体育馆开跑。“早上跑步后洗好澡,可舒服可有成就感了,一天元气满满。”

她的快乐我感同身受,但是我很难复制这份快感,从源头上就无法做到:如何在飕飕冷、黢黢黑的冬天凌晨早起?

为什么冬天早上起得晚(冬天的科学为什么天冷的早晨你总也起不来)(1)

她回答我说:“早上跑比较容易坚持,只要闹钟响起起床就可以。”

我完全无感,不是闹钟叫不醒我,而是清冷的世界拉不动我出被窝,即便是房里开了空调,我仍然是身心合一地,斩钉截铁地,起不来床。

冬天,人为什么尤其难以摆脱被窝的温柔乡?

起床,需要身体一半重量的力

先不要说冬天,在任何一个季节,起床这件小事,对地球上的一大批(所有)人,可能都是挑战。

“太空飞船上,你想不脱离床,还得绑在床上呢。”按照浙江工业大学物理系的熊宏伟教授的说法,起床还是地球人的福利呢,地球引力,把人们紧紧地“吸”在床上,起床才显得不容易了。“起床的时候重心上升,你得需要做功才起得来的。”

这个做功过程需要的力,还是挺大的,“相当于半个人的重量。”比如,50公斤的人,起个床,差不多得50斤的力量,才能起得来。

“所以起床锻炼人啊,这是一种徒手锻炼,仰卧起坐不就这样?”熊宏伟是一个健身达人,一周三次到健身房练器械。但是他说,健身的最高境界是就是徒手锻炼——利用自个身体的重量来锻炼。

所以,靠自己的力量起床,那也是减脂的运动呢。

起不来,天生的

天冷了起不来,也没什么特别原因,天生的。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和人类的“过去”紧密相关。

通过感觉器官,人可以向神经回路传递愉悦感觉。进化心理学有一种观点就是:“当有机体处于可以增加其祖先适应性的环境时,感官会刺激神经回路,从而使大脑获得愉悦感觉。”

很显然,睡眠给大脑带来愉悦和放松,被写在人类的基因里,一代代地传递过来。

不想起床,可能就是本能的。

远古的人们想睡个好觉很显然没那么容易。在采集狩猎的年代,先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风餐露宿的生活,还要提心吊胆地提防野兽和侵略者,面临着更严峻的生死问题。

因此,能够好好睡上一觉,对祖先而言绝对是非常愉悦的感觉,这也就成为了人类需要层级中最基本的缺失性需要之一。

拥有足够好的睡眠,不仅客观上帮助身体恢复和积蓄能量,并且也满足了你的心理体验和基本需要:温暖,抚慰,放松,休息,甚至包括创造和想象。

心理学博士筱悠讲了一个美国心理学家Harry F. Harlow(哈洛)的实验——

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

实验发现: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温柔的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筱悠说:“好的睡眠就是这样,它是一个舒适的空间,一个可以感到依恋和温柔的场所。”

现代人身体里就住着一个原始人,他知道生存是艰难的,下一秒说不定会遇上什么危险,现有的温柔乡和舒适感也会转瞬即逝,他们就会一直暗示你:不要起来,让我再享受一会儿舒适的睡眠,经历逃避起床以后的“危险”。

冬天,更容易“特困”

上一期“冬天的科学”谈到“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https://www.thehour.cn/news/32876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我们照旧称之“sad”(忧郁)。

sad首先是由Rosenthal 等在1984年命名,主要指每年同一时期反复发作的抑郁性情感精神疾病。

这类患者往往于每年秋季或冬季陷入抑郁,而春季或夏季症状减轻或恢复正常。sad的特征性症状——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缺乏活力、社交能力减退、睡眠增加、食欲增高、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等,甚至伴发各种躯体症状。

我一边写一边颤抖,怎么会这么sad的。

为什么冬天早上起得晚(冬天的科学为什么天冷的早晨你总也起不来)(2)

更sad的是,这样的症状与动物冬眠非常相似,严重的情况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研究发现:许多居住在北半球的人更容易因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研究者认为,这和高纬度地区及秋冬季节光照时间少有关,光照的减少,会让人体内的褪黑素的分泌量增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状体和情绪状态。

结果就是,你的睡眠生理性地增加了,也许是季节性情感症状和抑郁情绪共同作用的一种结果。

不过也许也能给人一些希望:起不来怪季节,冬至已经过去,春天越来越近,我马上就能顺利起床啦。

“丧”得起不来

起不来床,我讲了两个躺着的部分需要承担的责任——心里的原始人在作怪,睡眠又增加了;还有起来以后那个部分的原因。

我是想说一个起不来床的终极原因——起床之后的生活,并没什么值得期待的啊!没有足够的动力、欲望、值得期待的事情,能让你带着“今天也是活力满满的一天”的心情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我敢保证,如果今天醒来之后你要见喜欢的人,我不信没有一个鲤鱼打挺式的起床。

可惜,单调的生活里,令人激动的事情实在不多,你可能面对的都是得赶紧起床的事务——上班,赶deadline……但是这些事情只会适得其反地将你——拽回到床上——比引力还厉害,你心里消沉地想着:唉,好烦,我再睡一会儿吧。

【Tips】冬天如何起床

如果,你是个起床特困户,你也还没有喜欢的人可以天天见,你也不能辞职不上班,要不就尝试一下一种比较粗暴的“巴普洛夫起床法”。

巴普洛夫啊,就是那个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这个起床法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绕开你的意识和思考,通过反复练习形成“闹铃响-迅速起床”的“刺激-反应”联结,让这一行为变成自动的、下意识的,就像巴普洛夫的狗看到食物会流哈喇子那样。

怎么练习?

研究者StevePavlina(知名博主,写一系列关于促进个人发展的博文)认为,把一个懒人训练成早起好手,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练习需要清醒时候做。上床,把室内环境调节成昏暗宜睡觉的样子,总之就是模拟睡前的条件。

第二步,把闹钟设在几分钟之后响。躺下,闭上眼睛,假装自己睡着了,正在做梦(诸位都是戏精,你们一定做得到),然后闹钟响了,用你最快的速度按掉它,之后深呼吸,伸展四肢,打个哈欠,然后准备起来,对自己微笑。

第三步,起床晃悠一圈,重新设置刚才那些条件,然后再来一遍……反复多次之后就可以保证“听到闹铃-赶快起床”会成为你的一个下意识行为。

别说是杭州没有暖气的冬天,就是把你放到西伯利亚的大森林里,只要听到熟悉的铃声,你也会迅速睁开眼睛,呼吸,微笑,起床。

好了,同志们,请闹好闹铃,从明天早上开始:被闹铃惊醒,睁眼,呼吸,微笑,起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