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园区扩容

2021年6月 国家级经开区扩容

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全国13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2年6月 国家级高新区扩容

国务院批复同意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克拉玛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当前,国家级高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数量明显较少,因此,国家政策层面明确提出,要推动现有国家高新区加快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要适当加强国家高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优化国家高新区空间布局。

此次4家高新区升级后,全国的高新区达到了173家。

近日,科技部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目标已定,空位已明,

220-173=47个空位,中部六省,当仁不让、争先进位,看谁能后来居上?

国字号排名(47个国字号)(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30个(2021年6月更新)

国家高新区名单173个(2022年07月01日更新)

省(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主要数据信息

国字号排名(47个国字号)(2)

资料来源: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

河南:“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开发区20家

河南省作为GDP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的经济大省,共有150个开发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开发区数量仅次于山东省、江苏省,位列全国第3。

【主要问题】

顶尖型开发区却屈指可数,“腰部”开发区多而不优。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河南省部分园区亩均税收不到1万元。

对比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的一些开发区(亩均税收上百万元),差距很大。

2021年以来,为及时顺应趋势变化,推动开发区实现新一轮的突破性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

2021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全省开发区改革目标:到2025年,全省进入全国前20名的开发区超过3个,新增20个国家级开发区,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达到10个以上、超500亿元的达到30个。

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1-7月份全省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高于全省工业0.8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66.2%,为全省经济平稳向好、提质提速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是聚焦整合提升,重塑开发区体系。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和突出发展制造业的原则,对现有各类开发区,按照国家和省级两个层级、五大类别进行整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目前,全省开发区由288个整合为184个,其中,市本级开发区82个,县(市)开发区10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从结构看,先进制造业开发区165个、占89.7%,现代服务业开发区19个、占10.3%。从分布看,县(市)管理的开发区10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省辖市本级管理的38个,市辖区管理的44个。从类型看,国家级开发区16个,其中高新区7个、经开区9个。

二是聚焦“管委会 公司”,重构管理架构。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和大部门制、扁平化要求,对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开发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规范,全省开发区“三定方案”全部完成批复,管委会“定班子、合机构、刻公章、挂牌子”基本完成。184个开发区均已完成运营公司组建,通过整合重组形成一批规模实力较强、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运营公司。

三是聚焦“三化三制”,强化实绩导向。制定《关于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省市县协同联动推动各开发区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形成更加激励竞争的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一大批视野开阔、年富力强、有干事创业激情、专业性强、攻坚克难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开发区中。

四是聚焦主责主业,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界定、应剥尽剥、有序移交、平稳过渡”的原则,逐步剥离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民政、卫生健康、信访、社会保障、“三农”、治安维稳、征地拆迁、居民安置等社会管理职能,交由所在地政府负责,184个开发区中已有170个开发区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大量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去,让开发区“轻装上阵”,聚焦主业主责全力以赴抓招引、抓项目、抓服务。

五是不断壮大经开区队伍。《河南省“十四五”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末,新增省级经开区35个以上。推动省级经开区晋升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经开区力争在全国考评中整体位次前移。“十四五”期间,全省经开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0%以上。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经开区6个以上,超500亿元15个以上。产业用地占比60%以上,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70%以上,工业投资占本地区工业投资比重80%以上。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的产业集群 。

安徽:到2025年千亿级开发区超过20家

截至2021年8月底,安徽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1家,其中国家级经开区13家,国家级高新区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5家,省级经开区88家,省级高新区14家,特别政策区5家。

【主要问题】

据《招商引资内参》分析,安徽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上海的38.2%、江苏的21.3%、浙江的38.6%。

126 个开发区中,仍有101个开发区销售收入规模在500亿元以下,其中28 个开发区规模不足100 亿元。

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12个没有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规模超200 亿元),7 个没有行业头部企业落户。

与沪苏浙国家级开发区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密集的现状对比差距明显。

《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路径。到2025年,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模能级稳步升级,产业发展质量更优,全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超过9万亿元,千亿级开发区增加至20家以上

规划要求,各园区积极探索跨省开发区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近年来,安徽鼓励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内外开发区突破行政边界限制,以品牌共享的模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建,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共享开放为助力,实现区域联动。

一是深入推进省内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在阜阳、亳州等地共布局了10个南北共建园区,进一步推动资本、产业等要素北移集聚。2021年,全省南北共建合作园区总产值突破千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800亿元。

二是省际间合作也在加快推进。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就依托毗邻江苏、浙江的地缘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积极开展省际合作园区建设和“飞地经济”探索,以中新苏滁高新区为代表的一批省际合作园区建设不断取得实效。全省开发区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达1.12万亿元,增长25%,并依托开发区设立了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在建亿元以上沪苏浙投资项目274个,增长19.7%。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鼓励开发区探索与招商企业建立“对赌”协议,注重项目成功率和招商项目对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合肥因“对赌”声名鹊起,还被媒体称为“最牛风投机构”。成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2010年至2020年,合肥人口增长超360万,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36.99万,不仅超过阜阳升至省内第一,甚至在“隔壁”省会南京之上,城市能级也显著提高。安徽要实现“十四五”时期在“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的目标,显然不能只靠一个合肥。如果“对赌”模式能在各园区复制,将达到双赢的结果:政府引进了产业、得到了就业、发展了经济、收获了税收,而企业则能实现跨越式的壮大与发展。

江西:构建”151530“开发区体系

目前,江西打造了包括1个国家级新区、19个国家级开发区、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4个综合保税区、5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18个国家外贸转型开放基地和84个省级开发区在内的立体开放平台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支撑。

今年8月,省工信厅印发《江西省打造升级版开发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方案(2022~2025年)》,力争到2025年,全省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每年签约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其中,引进“5020”项目150个以上,力争实现开发区全覆盖。

构建“151530”开发区体系。按照《方案》部署,到2025年,全省要形成“1个超5000亿元、5个超3000亿元、15个超1000亿元、30个超500亿元”的开发区体系。同时,全省开发区营业收入、利润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营业收入突破6万亿元。

打造150个省级产业集群。《方案》明确,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围绕航空、电子信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有色、钢铁、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打造省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150个,其中过千亿元15个,培育1~3个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50个以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开发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体系,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约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2%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50个以上。

湖北:对国家级产业集群奖励1000万元

2月25日,湖北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旨在推动全省10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进一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措施提出,要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加强对开发区的统筹规划,根据“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编制开发区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将开发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积极构建“大园区 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

开展省级开发区扩区调区,是破解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瓶颈”的重要举措。措施提出,优先支持纳入“亩产英雄榜”并授予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模范集体称号的开发区扩区升级。支持综合实力较强、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省级开发区,按规定程序申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市州层面国家级开发区全覆盖。2025年底前,全省开发区基本建立机构精简、职能综合、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开发区发展将更注重产业核心竞争力。措施提出,聚焦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园一特色产业”原则,打造开发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通过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等专项,对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对获批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分别给予承载地政府1000万元、200万元资金奖励。重点支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梯次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开发区龙头企业与社会资本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

湖南:“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园区3个以上

目前,湖南形成了以湖南自贸试验区为引领,21家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综保区为骨干,122家省级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园区体系。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园区发展,到园区考察调研的频率很高,并多次要求各地政府把园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2021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推出20条具体化、可操作、企业获得感强的政策,支持创建“五好园区”(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湖南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园区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以创建“五好”园区为导向,聚焦“3 3 2”产业领域,加强全省园区统筹规划和科学定位,加快优势产业锻长板、战略性新兴产业补短板、传统产业促转型、未来产业抢布局,推动全省园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引领区。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园区3个以上。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

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

全国排位上,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50位的园区超过5家,进入前100位的园区超过10家,

园区体量上,要打造3家五千亿级园区、20家千亿级园区;

园区数量上,新增国家级园区3个以上。

园区结构上,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占全省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下一步,湖南将在三方面更加精准发力推动园区产业项目建设:

一是在招大引强上精准发力。围绕“三高四新”战略,聚焦先进制造业,坚持高位推动、高层对接,大力引进“三类500强”、总部经济、行业龙头和外向型实体企业、“独角兽”企业,每年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00个以上。

二是在产业链招商上精准发力。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动力等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信创产业、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三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

三是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上精准发力。积极搭建市场化招商平台,在充分发挥粤港澳、长三角产业转移综合服务中心作用的基础上,争取在北京、香港设立市场化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山西:开发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山西省把开发区改革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通过整合组建山西综改示范区,推动设立一县一开发区,大力发挥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今年7月初,省政府批复同意新设立长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黎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吉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5家开发区,并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至此,全省开发区数量达到93家。

【主要问题】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中,山西只有20家省级开发区,数量排在全国倒数队列。

中部六省中,山西开发区无论从数量、面积、体量上都差距悬殊。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决胜高质量发展新战场”的战略部署,将开发区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省锚定开发区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阵地”的目标,紧盯重点任务不放松,将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推上新台阶,全力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

一是提升体制改革成效。持续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巩固拓展“三制”改革成果,落实领导班子任期制要求,实行任期制目标考核;落实全员岗位聘任制工作要求,兑现绩效工资,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不断优化机构设置,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三化”改革,加大管运分离和市场化改革力度,持续推进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加强督导调度,完善考核评价,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争先进位,省级开发区提档升级。

二是提升产业集群能级。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提升有效投资,推动项目投产达效。聚焦开发区十大重点产业链“链主”“链核”企业和重点专业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拓展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开发区特色优势产业成链集群发展。着力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索跨区域设置开发区,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开发区建设中小企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等特色“区中园”。

三是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深化“承诺制 标准地 全代办”改革,最大限度发挥系统集成效应,让市场主体切实享受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在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向开发区赋权再到位,真正实现“区内事区内办”。顶格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效优质服务。强化水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高标准规划建设各项基础配套设施,让市场主体安心创业、放心发展。

四是健全制度、强化考核。要不断优化目标体系,进一步提升指标设定的科学性针对性,更好激励不同规模层次的开发区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子”。要继续强化开发区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开发区领导班子“有进有出、有升有降”动态管理,严格落实“末位淘汰”制度,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做到硬考核、真兑现。要选优配强开发区领导班子,加快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干部交流培训制度。要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开发区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开发区净化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

【最新进展】

今年5月,山西省出台《关于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配套建设中小企业园区的实施方案》,加强培育服务,强化政策支持,支持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配套建设中小企业园区,促进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倍增与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工业类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配套建设至少一个中小企业园区,每个开发区都要建设一个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全省中小企业园区集聚小微企业200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小升规”企业4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0家以上,专业镇5家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长治率先实现全市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

长治是山西省唯一被国家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山西省东南对接京津冀、融入中原城市群的枢纽型门户。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长治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在内外联动上先行;强化项目带动,在产业转型上先行;推动生态修复,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建强县城载体,在城乡融合上先行;赓续红色血脉,在真抓实干上先行”的重要要求。

长治市紧紧把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发展定位,发挥晋冀豫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加快融通开放步伐,打造高质量城镇圈先行区。

5月25日,经省政府第14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设立长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黎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达到13个,总面积859.3平方公里(工业类开发区286.3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6.2%。实现了全市域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一。形成了10个工业类开发区齐头并进(其中国家级工业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开发区9个),2个现代农业开发区和1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