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云南多民族融合区(昆明市高质量推动城市民族工作)(1)

中华民族一家亲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新的时代特征,立足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统领,以推动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昆明城市民族工作呈现新气象、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连心交心”进得来

用心用情用智服务好城市“新居民”

长期以来,基于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以及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昆明市始终坚持践行“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的承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强化机制建设和强化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民族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市、区、街道、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每天傍晚,在优美的旋律中,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傣族、白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的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民族团结广场上,各族居民们载歌载舞,呈现出一幅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多年来,昆明市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适应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大趋势,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推动“三个不适应”问题的解决,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让昆明成为各族市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家园。

建立综合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昆明市公安局、昆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分别开发“安家昆明”“昆明租房备案”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动态信息要素互动采集、互动管理;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建设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市流动人口数据库。昆明市民族宗教委开发建设“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微信小程序,实现“指尖办事”“掌上办事”,为流动人口办理事项、了解政策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确保在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创业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法律维权等方面享受同政策、同待遇。通过“昆明智慧就业”平台为求职者推荐岗位,提升求职成功率,加强创业就业培训,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强解困,在城市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同时,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在5所省级优质中学开办普通高中“阿诗玛班”“民族班”,让各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设“12348”法律援助资讯专线平台,打造“智慧法律服务”,成立昆明市少数民族法律维权中心,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全省各州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入流出相关工作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昆明是世居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总人口846万,少数民族总人口169.97万,其中户籍人口97.76万人,流动人口72.21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的24.5%。

“安心暖心”融得入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各族居民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体现。”官渡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党委书记段永芬介绍,一直以来,和平路社区工作人员始终坚持入户走访,针对居民们反映较多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精准研究、靶向解决,以温馨服务不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各族居民身边。

一份社区读物,便足以体现和平路社区的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思维。

2011年,和平路社区在全省社区中率先编发《社区民族团结报》宣传读物,以此促进辖区单位、商户、居民能够更多地了解社区事务,进而参与社区建设中。记者注意到,这份宣传读物内容丰富,有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社会动态等内容,还有社区“家务事”“居民心声”,深受社区各民族群众欢迎。

昆明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推进各族群众相知、相亲、相惜,搭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精神相依的精神纽带。从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视丰富群众性活动、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护、重视引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5个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群众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活动,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红石榴主题街区以及各类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的作用,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打造“丝路云裳·民族时装周”“昆明民族大舞台”“百家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各族群众全面融入城市社会活动,同声歌唱、同台娱乐,不断增强同一城市市民的共同性,持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共识。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建设,让讲文明、懂规矩成为全市各族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共同价值追求。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夯实了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的政策支撑。

“齐心知心”过得好

在城市中共建共治共享

2021年元宵节当天,五华区华山街道翠湖社区工作人员与辖区居民“云”上相约,制作七彩汤圆、抹茶汤圆、巧克力脆皮汤圆、草莓汤圆等,各族居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云端元宵节”。

“虽然疫情让我们不能相聚,但网络却可以让我们无距离。”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活动采取现场制作、全过程拍摄、网络直播的方式举行,大家共同品味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春寒料峭之际,为各族群众送去了温暖。

据昆明市民族宗教委城市民族工作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把社区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以“三个融合”推动建设共治共享社区,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逐步推动“居住嵌入”向“文化嵌入”“心理嵌入”等全方位地嵌入,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近年来,昆明市城市民族工作坚持与基层党建相融合、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融合、与社区治理相融合,将城市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阵地、主渠道,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促进,开展社区民族团结楼院、民族团结家庭评选活动,营造“学有标杆、赶有榜样”的浓厚氛围,形成了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百家宴”、盛高大城社区“邻里守望站”等城市民族工作品牌、样本,推动了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昆明市还探索建设45个社区“一家亲”工作站,全面推行“设立一个法律援助中心,发放一张联络员服务联系卡,成立一个互帮互助家,打造一所文明公民学校”“四个一”工作措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温馨、精准服务。

“为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促进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我们加强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推行社区‘楼栋长’和‘十户长’,目前100%的社区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共同解决城市民族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起了党建引领、联动发展、协同治理的城市民族工作基层治理新模式。”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主任毕春华介绍,2017年,昆明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2018年,被国家民委列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019年12月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云南日报记者 余红/文 杨峥/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