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英文right mindfulness,又译为静观,词源来自古印度佛学文献《四念住经》,该文献由巴利语写成,故正念的最早记录文字是sammā-sati,其中,sammā翻译为“正”,sati翻译为“念”所以,正念其实是两个词,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什么叫真正的正念?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叫真正的正念(正念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什么叫真正的正念

正念,英文right mindfulness,又译为静观,词源来自古印度佛学文献《四念住经》,该文献由巴利语写成,故正念的最早记录文字是sammā-sati,其中,sammā翻译为“正”,sati翻译为“念”。所以,正念其实是两个词。

佛学语境中的,“念”,也就是sati,核心含义是“觉察”、“注意”和“记得”。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过程,起点是将意识从心不在焉的状态转变成自主调控状态,准备好接收所有的现象进入到意识里,然后调用注意资源,将开放的意识选择性地放在某个或某些身心现象上,这种觉察或注意,是持续的,并且是被作为觉察或注意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时刻记得这个过程的。

当代心理学语境中的“念”,英文译作mindfulness,沿用了佛学所定义的内容,并且划分出两个心理过程,一是“知其然”,也就是觉察过程,二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元觉察过程。前者意思是我们对身心现象是知晓、注意的,后者意思是我们知道我们在觉察。

培养“念”的过程就是实施“念”的内涵,当我们能够做到“念”了,就意味着我们是处于当下的,这个当下包括所有的身心状态——身体上的酸麻痛痒、情绪体验的喜怒悲惧、思绪的纷飞游走——都是“念”的对象。

但是,光有“念”是不够的,“念”只是打开了内在的空间,并没有指明我们该如何对待被我们觉察到的身心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正”的前提了。

还是先回到佛学语境中看“正”,sammā意为完全地、彻底地、圆满地、正确地,将sammā和sati结合起来就是“正念”,这个提法出自《佛说八正道经》。所谓“八正道”,是佛陀提出的修行方法,包括八个方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中的每个方面都有一个“正”的前提,那就是“正见”,也就是对佛法的正确见解,这里主要是指对四圣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的正确理解。本文主要是阐述正念,故对其他七个方面不做论述。

加上了“正”的“念”,其指导意义就是要时刻以“正见”为基础进行“念”。当然,这是佛家修行的前提和方法。当代正念中的“正”就不是这个内涵了,而是代表正确的意图和态度。

什么是“正确的意图和态度”呢?

意图,就练习正念而言,是指希望实现的效果。根据科研成果,练习正念,可以有诸多好处,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到关系,从生活到职场,从健康到养生,几乎涵盖了一个人所有的领域。

但是,如果过于执着于某种效果,希望在当次的练习中就能体会到,那就不是个正确的意图。

所谓正确的意图,就是对正念及其效能是否有正确的理解,这涉及到正念不是什么的说明,我们下篇文章再谈。

如果意图是方向,指引着练习的程度、方法和应用。那么,态度就是策略,规范着练习的体验、洞察和升华。

态度也有正误之分。在正念练习中,要贯彻七个态度——初心、信任、耐心、不评判、不强求、接纳、放下——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练习的效果。

这七个态度也称为正念练习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在正念练习中没有遵循这七个原则,那么就是错误的“念”。当然,正确的态度或原则并不局限于这七个,比如慈悲、感恩、慷慨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正确的态度到底有多少,也不必穷尽,只需要掌握最基础的那七个就好,毕竟,守住底线比追求完美更符合正念的精神。

行文至此,总结一下。

所谓“正念”,包括“正”和“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指正确的意图和态度,念是对当下身心现象的觉察和注意。

下篇文章讲讲正念不是什么,欢迎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