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专家:张镭 中日友好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很多网友很关心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2020年3月6日,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新冠疫苗正在沿着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目前,5条技术路线都在稳步推进。估计在2020年4月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能部分疫苗有希望进入临床或者应急使用。

看来,尽管我们的心情很急迫,但要等到疫苗投入应用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我们不妨按捺一下急切的心情,先来全面了解一下疫苗——人类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

一、什么是疫苗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最先用疫苗预防疾病的是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他发现挤牛奶女工似乎不会得天花,他猜测,也许是牛痘让她们获得了免疫力。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琴纳在1796年做了个试验,从挤奶女工手上的痘痂里取了些脓液,接种给一个8岁男孩。男孩后来接触了天花脓物并没有发病。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诞生了。琴纳医生的工作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基石。随后几个世纪,各类疫苗相继被开发出来,应用于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狂犬病、麻疹、破伤风等。疫苗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疫苗的作用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宜途径将疫苗接种于人体,使受种者产生针对疾病的特异免疫力,可抵御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起到防病作用。当受种人数达到人群的一定比例,在人群中可形成免疫屏障,即使存在传染源,但由于大部分人有免疫力,传播链被阻断,从而可阻止疾病的扩散和蔓延。特别是对人是传染源又无动物宿主的一些传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和白喉等,疫苗免疫不仅降低了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亦减少和消除了传染源,疫苗的防病灭病作用更为显著。

当前,随着疫苗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应用已从预防疾病发展到治疗疾病,出现了治疗性疫苗。治疗性疫苗的目标不是预防疾病,而是治疗已患病的机体,其目的或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是逆转、改善已患疾病患者的临床过程,或甚至可使其患者痊愈。

疫苗对身体的保护作用(疫苗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1)

三、疫苗的分类、各类型区别及适应人群

根据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指的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也是必须要进行注射的疫苗。主要用于儿童计划免疫,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等;还包括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

第二类疫苗,指的是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比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

根据组成成分和生产工艺不同,疫苗(预防性疫苗)可分为以下种类。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

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失去传染性和致病性,但仍保留相应的免疫原性。

例如,钩端螺旋体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是指采用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弱毒株或经培养传代等方法减毒处理后获得致病力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病原微生物减毒株制成的疫苗。

例如,卡介苗(BCG)、麻疹减毒活疫苗等。

亚单位疫苗(组分疫苗)

是指病原微生物经培养后,提取、纯化其主要抗原成分制成的疫苗。

例如,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亚单位疫苗等。

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

是指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的基因重组到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酵母或细胞,经培养、增殖后,提取、纯化所表达的抗原制成的疫苗。

例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等。

结合疫苗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的抗原组分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制成的疫苗。

例如,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

联合疫苗

是指由两个或以上活的、灭活的病原微生物或抗原成分联合配制而成的疫苗,用于预防不同病原微生物或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血清型/株引起的疾病。

联合疫苗包括多联疫苗和多价疫苗。多联疫苗用于预防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多价疫苗用于预防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血清型/株引起的疾病,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四、疫苗使用的基本原则

正确地选择使用疫苗。要考虑流行病学因素,即传染病流行特点;还要考虑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效果,以及经济方面的因素。

高素质的免疫接种人员。具备免疫预防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严格掌握免疫程序。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

认真地选择接种对象。如规定的接种对象、推荐的需接种对象、特殊职业人群等。

正确掌握禁忌证。应特别注意患有急性疾病、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改变、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有重症慢性病和处于妊娠期的人群,接种疫苗需谨慎。

保证冷链要求。维持疫苗效价,确保疫苗质量。

认真检查使用疫苗。

五、疫苗的接种方法及特殊人群的接种

国内外常用的接种方法有皮上划痕法、皮内接种法、皮下接种法、肌内注射法、口服法、无针注射法以及喷鼻和气雾喷入8种方法。

皮上划痕法。洗净上臂三角肌部位皮肤,滴上疫苗,用钝针划成“井”字形,使皮肤组织液有少量渗出,但不流血。

皮内接种法。在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疫苗。

皮下接种法。在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外侧注入疫苗。

肌内注射法。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或臀部肌肉注入疫苗。

口服法。一般为儿童直接服用的疫苗。

无针注射法。用高压枪式无针装置将疫苗喷射至皮下组织。

喷鼻法和气雾吸入法。

特殊人群如何接种?

孕妇:疫苗理论上有危害胎儿的可能性,孕妇免疫接种应慎重。禁用小剂量的水溶性抗原和活疫苗;限制接种白喉疫苗;不建议接种卡介苗;不必注射伤寒和副伤寒疫苗。只有明确被狂犬咬伤,才给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

儿童:根据我国《免疫接种手册》儿童免疫程序的规定,按照各地区具体要求,从出生开始按月龄接种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破伤风等疫苗。有些疫苗可经注射,有些疫苗可直接口服,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老年人:考虑到老年人各项机体功能,以及可能存在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活动性风湿病和肝硬化等慢性病,接种疫苗有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应谨慎接种。接种后应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六、疫苗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免疫初始年龄、疫苗必须接种的次数、针次之间恰当的间隔时间和是否需要加强免疫以及几种疫苗联合免疫等问题。

初次免疫的起始月龄。要考虑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个因素。月龄过小免疫功能不够完善会影响免疫应答;推迟起始月龄,也会增加儿童暴露于疾病中的危险。

免疫剂量。不同抗原剂量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情况也不一样。在一定限度内,免疫力产生的大小与抗原剂量的平方根成正比,但抗原量加大到一定程度,免疫力不会再增加,甚至有下降趋势。

接种次数。为使人体形成有效的保护作用,疫苗必须接种一至数次。灭活疫苗常需接种多次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而有的活疫苗一次接种,就可以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接种间隔。接种多次疫苗,每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长短对免疫应答也有影响。

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一轮数针的基础免疫后,可在以后的适当时间再做一次加强,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七、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哪些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接种疫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疫苗品种、人体不同的身体状况、给药方法、接种人是否正在服用药物等因素相关。因此,不同的疫苗、不同的接种人群,可能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一些微小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过性皮疹、身体轻度发热,属正常情况,会随着时间自行消失。

但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

全身化脓性感染,如高热、昏迷、脓毒血症等,如不及时抢救,会造成死亡;

晕厥、癔症发作;

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如严重的皮疹、过敏性紫癜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如荨麻疹、出血性皮疹和注射部位瘙痒等;也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如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若救治不当可造成死亡。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刁连东,翟如芳,等.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赵铠.疫苗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张延龄,张晖.疫苗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疫苗对身体的保护作用(疫苗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