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美好的一天从叠被子开始(1)

大学刚毕业,我签到了南方一家还不错的单位。启程前,未曾谋面的新同事,已经好心地帮我租好了房子。我便满怀着憧憬的心情,孤身一人来到了南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那房子是一座新建的小高层,距离单位徒步20分钟的路程,旁边就是当地的公安局,对面是一个很大的街心花园,环境幽静又安全。室内也是新装修的,只有房东刚刚嫁出去的女儿之前住过一段时间,家具家电都是九成新的。

新的城市,新的环境,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属于我的独居生活。

美好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美好的一天从叠被子开始(2)

最开始的日子极为舒适,那段时间的把这个租来的两室一厅布置得温馨有爱。我在客厅靠窗的那片空地上铺好瑜伽垫,在床头柜上摆上我爱看的书。这套房的厨房很大,我把锅碗井井有条的摆放在橱柜里,把一张碎花的桌布铺在有了细小裂痕的餐桌上。从超市里买来打折的一大捧鲜花,分成几部分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我还买了红酒和红酒杯,放在玄关柜上,颇有点欧美生活的情调。

我会在晚上追剧的时候来点小零嘴,早上为自己煮一碗清粥,周末做一锅热腾腾的排骨汤。想家的时候,会在种满多肉小可爱的飘窗上跟妈妈视频,和妈妈聊菜谱、聊我的栀子花开了、聊对面街心花园的石榴熟了。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十点就睡了,早上五六点就自然醒了,起床后做半小时瑜伽,过早饭就去上班了。那时候我的皮肤好得惊人,跟了我十几年的青春痘也消失了,黑头也不见了,皮肤变得吹弹可破,像剥了壳的鸡蛋。我甚至还跟姐妹们,分享我的成功经验,希望大家一起来。

美好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美好的一天从叠被子开始(3)

可是半年过后,我的生活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起初是为了追剧让我渐渐开始超过十点睡觉,接着十一点、十二点…早晨起不来床,让我也没了叠被子的时间,我的被子一周都在床上的一角蜷缩着,床头柜上的书渐渐落了灰,窗台上的多肉好几片叶子都发黄发蔫。妈妈视频时取笑坐在床上披头散发的我,“猪窝!”,而我仍旧心安理得地在每天起床的那一刻把一席被子胡乱地团在身后。

渐渐地,我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好似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被子来不及叠,好像别的一些事也不再有时间做。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练习瑜伽,好多体式已经做不得不规范了;浴室里的下水道常常被一团头发堵住,那垃圾桶满涨到卫生纸都溢出来;厨房水池里经常泡了两三天的碗筷;冰箱里有好多菜都腐烂好久了还没有被我扔掉。

我那时生活糟透了,我太久没有吃一顿规律的早饭,没有吃水果和蔬菜,也没有出门去散步,我的整个身子以可怕的速度膨胀着胖开来,脸上也挤满了急火攻心的痘

作为一名新人,有着比其他人多的本职工作,还有老油条们甩过来的附加工作,而我又一个人孤身在外,我想家,想妈妈,每天晚上莫名地就觉得心里难过,窝在被子里大哭一场,又在睡醒一觉之后觉得生无可恋。我常常在回到家打开房门的那一刻就瞬间走进情绪的怪圈,我怀疑着自己,觉得自己离开家乡是最愚蠢最错误的决定,在这里别提有什么美好的未来,悲戚与无力的情绪,常常在深夜里交替着出现。

直到有天,我感冒发烧了,一个人躺在床上眩晕地看着破败的屋,我忽然意识到,也许不只是我生了病,而是我的生活也生了病。

美好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美好的一天从叠被子开始(4)

我终于不知为何地在某个早晨叠好了那久成一团的被子,它规规矩矩的样子竟然让我对屋子里其他的一切生了厌。我皱着眉头把桌角那个太久没洗的咖杯拿进了厨房里,顺手连同另一些肮脏的锅碗瓢盆洗涮干净。正要躺回床上,突然瞥见那凌乱到不能再凌乱的衣柜,裤子上衣卷在,夏季冬季的衣服都混在一起,我把他们一件一件叠好,区分放好,把不穿的衣服放在垃圾袋里,连同着其他大大小小的垃圾一齐扔到楼下。说来奇怪,我的心情竟然在这十分疲惫的整理过后变得极富成就感,那是我好久也没体会过的快活。

要把一个太久没好好打扫过的房间收拾整齐,至少需要两天时间,这份我用两天换来的整洁给了我重生的希望。等我再跟妈妈视频的时候,我跟妈妈发誓:“我一定要把日子过得清爽又滋润!”

同样是那一年,我生活里的其他事情也发生了改变。我每天早晨起床叠好被子收拾好屋子,练习半小时瑜伽,在吃一顿丰盛营养的早餐之后,元气饱满地去上班。我的体重开始稳定地下降,我的工作也带给我小小的积蓄。我勤勉又认真地准备司法考试,顺利地拿到律师执业资格证。我的生活充实忙碌,再没有什么时间去自怨自艾,正如我在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屋子的整洁程度就是这个人的生活状态。”

几年之后我还是选择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我依旧保持着每天早晨一定要叠被子的习惯,这件事就像是个微小的信号,告诉我这一天应该如何度过——保持自己态度和思维的整洁,让生活中事事条理清楚并远离拖沓。

美好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美好的一天从叠被子开始(5)

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问起我“一个有自制力且热爱生活的人最大特征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早起做的第一件事,是叠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