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望不到尽头,互联网大厂的“无差别”史上大裁员还没有结尾,在明天能不能正常上班都不确定的当下,讨论软件外包工作模式的革新有意义吗?

有,而且特别有。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标题中的三个概念:

乌卡(VUCA )时代

是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的缩写。四个单词分别是易变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意思。乌卡时代是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词,是指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世界里。

ODC

即Offshore Development Center,“离岸开发中心”的简称。ODC服务是目前软件外包行业比较普遍的一种合作方式,但是不同公司对ODC服务的定义和所提供的服务又千差万别。这里我们特指传统的,由客户方提供需求,软件外包公司的架构师、需求分析师、项目经理等人负责与客户沟通,协商敲定整个软件的框架和功能,由程序员完成代码实现的服务模式。

敏捷的ODC

必须是符合敏捷价值观(以人为本、目标导向、客户为先、拥抱变化)的服务,需要程序员直接参与客户需求分析、解决方案制定的过程,写代码的人要了解需求(客户需求)背后的需求(使用者的真实需求),直击问题的实质,利用专业技能去解决它,而不是仅仅按照别人的要求编写代码。

传统的ODC服务参照工业时代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在几十年前,需求变化相对缓慢的时候,是适用的,成本可控,按部就班……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从工作到生活,只要有人的地方,变化越来越快,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相应的需要用软件去实现的应用和功能也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电脑(PC)到手机(移动)再到私域(小程序为主的业态),而且变化迅猛。

这时候还用几十年前适用的ODC模式合适么?客户提需求——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真的可以靠间接地告知写出符合现实需要的程序吗?

传统软件开发模式下,程序员几乎没有机会与用户直接沟通,只是按照需求分析“照章办事”。而且,在前期需求分析完成后,如果要修改,通常需要比较复杂的流程,因此进入开发阶段后,程序员也很少再有机会听取用户的需求意见。

同样是专业知识和技术壁垒比较高的职业,为什么医师、律师、老师、会计师都必须直接面对客户,有哪个大夫是靠病人家属的转述就下诊断的?有哪个律师是通过听取转述给出负责任的建议的?有哪位班主任老师不必见孩子就告诉家长该怎么因材施教?有哪个会计是不用知道企业业务和规模就能直接告诉你如何缴税……

那为什么软件工程师就只能照章办事,闭门造车呢?无论从个人价值、职业尊严还是业务逻辑的角度,这显然都不合理。

可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作为流水线式分工的末端,很多程序员终其职业生涯只做“写代码”一件事,也“只会写代码”。这些“码农”们到了“35岁”以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话题几乎年年能上热搜,却从来没有过针对这个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讨论,哪怕只在行业内的探讨都没有,仿佛这就是程序员的“宿命”,是他们个人不得不承担的天然风险……

odc大空头 不敏捷的ODC还能走多远(1)

同样是程序员,欧美同行似乎就没有这种普遍的“宿命”,有些人甚至会越老越值钱。即便有类似的消息,究其原因,也是因为程序员个人能力的参差,年龄从来不是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在欧美的软件行业,也几乎找不到依然以不敏捷的ODC模式运行的项目,因为没有团队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以一个相对固定的计划去解决正在时刻变化的需求或问题。

如果说“软件开发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根据市场变化经常调整的过程,没有终点”是行业的共识,那些依然死守流水线式传统ODC模式不放的人,真的要小心了!因为“温水煮青蛙”的水就快要煮开了……

“沸水”警告

持续三年的全球疫情让这个乌卡世界更加难以琢磨,变化之快超乎想象,地球人的生活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正常,只有无常,任何计划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迫改变。

因为隔离的需要,人们的生活对互联网的依赖更强、更紧密了,连之前认为遥不可及的远程办公梦想,都提前N年被迫实现了。这为软件从业者在生存和生产两方面都敲响了警钟。

生存层面,上个月,被全球科技行业誉为能“预知未来”的红杉资本又向其投资组合公司发出了最新预警。在题为“适应与忍耐(Adapting to Endure)”的52页幻灯片中,红杉将当前动荡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和地缘政治冲突一并列为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关键因素。总之一句话——要对全球长期经济大衰退做好心理准备。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经济将长期下行,钱少,人多,机会有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贡献有效价值的工作将会“被消失”;收入远远大于产出的岗位会“被消失”,躺在过去福利、红利、级别、身份的“虚荣”中,不肯放下身段做实事的人,将会跌下“神坛”……海潮退去的时候,谁没穿底裤就要藏不住了……今年国内互联网大厂史无前例的集体大裁员已经生动地拉开了这一波“退潮”的序幕。

odc大空头 不敏捷的ODC还能走多远(2)

生产层面,无论什么行业,现实需求的变化更加快速和难以预知,想按部就班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也就是说,软件开发如果不以多快好省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任何“跑偏”——无论出于认知偏差,利益羁绊还是惯性使然,都等同于慢性自杀——客户如此,软件公司如此,程序员个人也如此。因为适者生存的大环境,不再有“摸鱼”者生存的空间了。

所以,对于软件行业来说,采用敏捷的ODC模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生存发展的必须!程序员个人是继续做随时可以被替代的码农,还是努力做既懂特定行业业务又懂编程的软件工程师,还用犹豫么?

不进则退 适者生存

不要说臣妾做不到,臣妾不知从何做起……不妨先从了解真正的需求开始。这个“需求”不只是客户告诉你的(因为这有可能只是他们想象的),而是你要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业务模式,甚至盈利模式,简单说就是他们公司是如何赚钱的?由此出发,去理解他们想要的功能的真正使用者是谁?会产生哪些实际的需求,以你的技术特长去解决这些需求。这样或许能够更接近客户需求的本质,而当你真正解决了客户的需求,付费和价格并不是问题。

就像做心脏支架手术,医生说进口支架保15年,国产支架保5年,但价格差10倍,但分家里条件允许,谁都不难做选择吧——活着是刚需啊。

又比如你买了学区房,要老房改造,自己对装修一窍不通,如果有个设计师,在了解你的需求后,不仅帮你重新设计屋里的空间布局,而且利用他的专业知识,找性价比最好的建材物料、施工队,甚至推荐性价比合适的家具、家电,帮你在预算内实现自己对新家的所有期待,你还会纠结他的服务费按小时计算,就施工尾款扯皮么?

再比如,孩子不爱学习还心理敏感,父母双方使出浑身解数仍一筹莫展,这时候有位家教老师,跟孩子沟通几次之后,就缓解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娃能主动上学,认真听讲,成绩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稳中有升。而且家教老师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教会他们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注意事项。这家长会嫌家教老师的时薪贵吗?

6月14日,“人社部拟发布18个新职业”中,就有“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

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从事产业数字化需求分析与挖掘、数字化解决方案制定、项目实施与运营技术支撑等工作的人员。

家庭教育指导师:从事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家庭教育活动组织等的人员。

所以,危机总是与机遇并存。“最后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快适应环境的。” 红杉在PPT中写道。一些人的绝境可能是另一些人的新生,关键在于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创造价值。

最近红出圈儿的新东方网上卖货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案例。教育培训行业的“突变”都不能用措手不及来形容,完全是一夜之间斩草除根。新东方作为教培行业的龙头企业损失数以亿计……然而仅仅沉寂了几个月之后,仿佛又是一夜之间,“东方甄品”直播带货又以体面而感人的方式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的中心……与网红带货不同,他们卖货的同时,输出了知识,输出了情怀,输出了人们灵魂深处的精神共鸣,这就是他们创造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odc大空头 不敏捷的ODC还能走多远(3)

俞敏洪曾在访谈中说出中国经济的真相是“国内做企业的大多是想挣快钱的……中国没有企业家,遍地都是投机商人”。然而,他本身也是企业家,是不投机的企业家,之前也许是少数派,但未来可期。

回到软件外包行业,与时俱进的软件开发团队关注成效,追求价值,而不仅是完成功能/工作量。解决实际(本质)问题是每一位团队成员为之努力的目标,而不只是客户、团队负责人关注的问题。一个全攻全守的球队肯定比一个由队长/教练控制的球队厉害得多。

这样的软件开发团队国内现在有吗?有,不多。例如,在大厂裁员风波前就曾大张旗鼓说“只招35 ”程序员的盛安德软件,成立20年,在服务国外客户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领悟——只有敏捷化的服务才有未来。

“我们不只是软件外包公司,而是一家创新服务公司。”盛安德软件CEO张纪伟如是说。“新的市场环境日新月异,面对客户的需求,我们会追问和理解需求背后的问题,为客户提供能够拥抱变化,持续改善的服务模式,让他能够真正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用软件推动其业务发展。”

在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里,只有咨询师和系统架构师为解决方案能否解决客户需求负责,在盛安德,参与项目的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对此负责。在这个过程里,程序员可以逐步形成一种能够积累的能力:创新力,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程序员拥有的终极能力。

“为客户提供更为直接的,新的价值,我们就是一家创新服务公司,而不是一个按指令执行的施工队或外包公司。”张纪伟说,“敏捷,让我们不断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ODC,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最合理的服务模式。”

最后,还是用大师德鲁克的话作总结:“动荡的时代最危险的不是动荡,而是你还想用过去的逻辑去做事,而且还想用过去的逻辑去做未来的事。”在不确定的时代,在经济下行的时期,给我们带来最大危险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你做事的逻辑、你的认知不能随着现实的变化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