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故事】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就节选于此,背景就是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出兵迎战,和齐国在长勺打了一场战斗,曹刿就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击败了齐国。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什么(成语一则一鼓作气)(1)

小时候,读此文,往往一知半解。这是打仗啊,不就是你死我亡的大事,你还击鼓干嘛,而且三鼓后士气就衰竭了,到底是为什么?深层次原因搞不清楚,所以也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

如今读多了一些春秋相关的书籍,才恍然大悟,原来春秋时期战争是这样打的:春秋时期人口稀少,土地多。所以各个国家不怕没有地方,而是担心没人口。并且当时的军队是由贵族组成的,平民只能送送粮食,烧烧开水,不能参军上战场。所以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是置之死地的战争,更多的是为了出一口气,争个面子,再谋求个钱财,城池等。而且国家之间的战争也都在周礼的约束下进行的,这个“礼”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是深入但春秋贵族的骨子里的,比如就有如下几个不成文规定:

二、开战前,要先约好时间,地点。

也就是两国开战前,先要下战书,然后约好时间,地点,而且不能在农忙时开战,地点也选在两国交界处,不能破坏了农民田地。

三、战争如果一方认输,不能赶尽杀绝,而且还要对受伤者进行救助。

比如在一次晋楚之战中,晋军战败,楚军追击上来后,发现晋军的战车坏了,居然就主动帮晋军把战车修好。这让人大跌眼镜,之前还是生死之敌,现在就变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了。好兄弟有困难,找敌军。

四、就是这次重点要讲的“不鼓不成列”的规定。

这句话是说打仗前必须要等双方列好队,再开打。而且开打时,还要击鼓后,军队才能出击,如果一方不击鼓,那是不能对地方下杀手的。所以也就能解释了齐军这边击鼓后,鲁军不动,齐军也没有攻击对方。然而齐军三鼓过后,马跑累了,士兵也没冲劲了,士气自然低了,而鲁军这时都快憋死了,所以战鼓一响,全军奋勇杀敌,齐军必然失败了。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什么(成语一则一鼓作气)(2)

总之曹刿这种战法,在当时春秋前期,是违反了战争默认原则的,当时必然不被提倡。但如今我们站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看待2600年前的战争,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比如,如今被我们诟病的“迂腐仁义”宋襄公,他和楚国打了一场泓水之战,战场上完全等楚国过了河,列好阵型才开打的,但现在大家都说他不懂变通,太过迂腐。但是春秋的那个时期,他却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对他的为人、品质和声望的肯定。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这种战争礼节就逐渐崩塌掉了。秦晋崤之战,晋军用计设伏全歼秦军;勾践卧薪尝胆,直接灭了20年前饶过他一命的吴国,最后再到战国时期,士兵基本都由平民构成,杀俘屠城比比皆是,战争完全成为了毫无人性的政治工具。

所以如今看到春秋时期的各个交战方式,很像中世纪西方的贵族骑士精神吧,大家是不是很憧憬那个时期的战争礼节?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什么(成语一则一鼓作气)(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