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又充满谜团的王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建文帝逃亡之谜?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建文帝逃亡之谜(朝鲜使臣揭秘建文帝失踪之谜)

建文帝逃亡之谜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魅力又充满谜团的王朝。

有明一代,发生了对于许多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都是未解之谜的事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被学术界称为"明代四大谜案"的:建文帝下落之谜;红丸案与明光宗之死;《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以及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谜。

根据明代正史的记载,建文四年六月,时为燕王的明世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率军攻入了首都南京,而建文帝在皇宫中熊熊燃起的大火中消失,就此下落不明。

明代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建文帝和他的皇后马氏,太子朱文奎在大火中自焚而死。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永乐皇帝本人,还是后代的学者、史官,都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永乐皇帝曾经先后派出了两路人马,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其中一路是郑和,他数次率领船队南下西洋,据说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可能逃亡出海的建文帝。

而另一路,永乐皇帝派出了自己的近臣胡濙,以寻找仙人为名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后代的学者、史官则对建文帝的下落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出家为僧;有的说建文帝确实在皇宫大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逃出皇宫之后,没有做和尚,而是做了道士。

这些说法各有论据,莫衷一是,孰是孰非,都很难判断了。

明故宫遗址

首先,是胡濙那一路人马,寻找建文帝的过程和结果。

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他所到之处,也间或向朱棣报告民间隐情。母亲去世时,他请求回去守丧,朱棣不许,升他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1419年),胡濙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访。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马上赶到宣府去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就寝,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来召见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来。

而史书上也明确的说,这次谈话之后,朱棣对于建文帝下落的疑问,就此消失了。毫无疑问,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下落的,而且朱棣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清楚的,只不过他不说,大臣也不问,大家心照不宣。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胡濙对朱棣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记载当中,对建文帝的下落和胡濙的汇报内容进行一些谨慎的推测。

明朝时期,我们的近邻朝鲜,正是李氏王朝统治时期,而李氏王朝是明朝的属国,他们经常派使臣访问明朝,而且对明朝发生的一些事情做了记载,这些记载都收录在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里。

在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位的时候,李氏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朝鲜在位的君主,是朝鲜端宗李弘暐,这个比较软的国王有一个相当强悍的叔叔,首阳大君李瑈。怎么样,是不是和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的关系有点像呢?而朝鲜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和明朝一样,首阳大君李瑈发动了癸酉靖难,夺取了朝政实权,两年后年李弘暐被迫禅位于李瑈,他虽被尊为太上王,却无异于软禁。

一年以后,一些不满李瑈的大臣私下串联,想发动政变迎接端宗复位,结果事情外泄,李瑈将这些大臣全部处死,不久之后,端宗李弘暐也被废黜太上王之位,贬为鲁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遇害。

李瑈正式成为了朝鲜国王,按照国际惯例,他派遣使臣到明朝来,请求明英宗的册封。而当时的礼部大臣就问了朝鲜使臣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之前的国王端宗去哪里了?"

朝鲜使臣的回答是:"端宗先王为寻建文皇帝,乘彼白云而去。"

根据《李朝实录》记载听到这个回答,无论明英宗还是礼部的大臣都不敢多问什么了。

不敢多问的原因恐怕有二,其一,朝鲜的使臣明显在诈明朝官员,如果明朝认可端宗的法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反对李瑈抢了侄子王位这种行为,那置明成祖朱棣于何地?

其二, 朝鲜使臣说端宗去寻找建文帝了,按照明朝官方的说法,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了,那也就是说,端宗被他叔叔给杀死了,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对这种行为无疑是不能支持的。而还有一种可能,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走隐居去了,那么也就是说,虽然李瑈不仗义的抢了侄子的皇位,但是也和当年的永乐皇帝一样,没有加害自己的侄子,让他留着性命好好活着。

这当然才是明朝愿意接受的,所以,明英宗和礼部大臣才没有追问此事,认可了李瑈的王位合法性。

再联想到胡濙找了建文帝那么多年,和永乐皇帝汇报了那么久,如果建文帝真的确定在皇宫大火中被烧死,无论如何也不需要费这么大周折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