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NO.34 印第安人的祖先源自哪里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 辑|寒山忆雪
澳美部落中,抵达美洲的后裔,最初是从中南半岛分化出来的。
在小巽他群岛的澳美部落进入澳洲的同时,留在中南半岛的澳美部落也继续繁衍生息,并不断出现新的基因突变。3.5万年前左右,父系基因P已经突变出多个子类型,其中某个子类型突变出父系Q基因。
父系Q族群在中南半岛与巽他半岛上繁衍的势头很猛,几千年的时间内,他们的人口数量超过父系K、P、M、S基因的人口,成为中南半岛和巽他半岛上的主体族群。此时的父系Q族群,仍然可以算作是澳美部落的一部分。
在后世,北方的黄种人人口大爆发,往南迁入东南亚,澳美族群才被边缘化。其他父系基因在现代东南亚的占比已经说过了,而父系Q也在中南半岛的边远地区、巽他群岛占比2%-30%不等。
父系Q高频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的南北两边,一个是泰国、缅甸、老挝的北部,也就是现在中国与东南亚的边境地带,比如泰国北部的阿卡人父系Q基因占比就达到50%以上。
另一个是泰国、缅甸、柬埔寨的南部,那里的少数族群父系Q基因也可以达到百分之四五十以上。
但父系Q为人所熟知的并非他们的祖先在东南亚的光荣史,而是他们在整个亚洲广泛的分布,以及成为大航海时代之前整个美洲最主要的父系基因,以及整个中南美洲唯一的父系基因。
简单来说,父系Q基因的族群,就是印第安人的最主要的祖先。所以我们既可以把他看作是澳美部落的一部分,也可以从3.5万年前开始,把他们称作「古印第安人」。
古印第安人最终迁徙到美洲,要从他们以中南半岛为根据,往东亚境内迁徙开始,没有这个最初的迁徙,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4.5万年前左右,古黄种人与澳美部落在伊洛瓦底江盆地分化,前者随后扩散到东部的掸邦高原,甚至云贵高原南部。到4万-3万年前左右,他们已经进入大岭南地区,排挤了先来一步的原住民——大岭南的新棕人部落,成为了那里的主体族群。
也正是在3万年前左右,古印第安人的母系N基因突变出一个新的子类型A,由父系Q母系A组成的一个小部落,偶然迁徙到大岭南地区,并在那里站稳了脚跟,而且与古黄种人的母系B、F产生混血,形成「岭南古印第安人」。
在后来的2万多年里,由父系Q和母系A、B、F组成的岭南古印第安人部落往岭南以北迁徙扩散,不断的与东亚、东北亚的棕人母系混血,形成父系Q与母系A、B、C、D、F组成的「东亚印第安人」。
末次冰期最鼎盛的1.8万年前过去之后,全球气温缓慢回升,原本为寒带冰川和荒漠所覆盖的西伯利亚,逐渐为苔原和针叶林所覆盖,也就逐渐适合人类生存。
「东亚印第安人」穿过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进入西伯利亚,跟随着猛犸象、野牛和驯鹿群迅速迁徙扩散。距今1.6万-1.4万年前,他们已经覆盖了整个西伯利亚,西面抵达了东欧平原,东面到达了白令大陆桥。
在末次冰期还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最大深度不到50米的白令海峡依然会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因为这块陆地连接亚洲与美洲,而且显得狭长,如同桥状,所以称作「白令大陆桥」。
率先通过白令大陆桥进入美洲的,就是父系Q与母系A、B、C、D组成的亚洲印第安人部落。在今天的印第安人中,父系Q的占比从75%-100%不等,而且越往南占比越高。母系基因基本涵盖着四种类型,只不过在不同地区,占比多少不一样而已。
如果有人注意的话会发现,这里少了母系F基因。这并非是前往美洲的印第安人有意抛弃携带母系F基因的女性,基因检测技术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外貌特征来判断对方是否与自己种族、血缘相近,更何况原始的部落民。
携带母系F基因的女性没有进入美洲,纯粹是偶然因素,恰好西伯利亚东部携带母系F基因的女性人口比较少,又恰好东迁的部落中没有这一类母系基因而已,没有什么好说的。
需要说的是,迁入美洲的原始部落并非只有这一支,还有其他部落也会在白令大陆桥淹没之前,陆陆续续的迁入美洲大陆。
后期迁入美洲大陆的是原本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通古斯人(东北亚新棕人)。末次冰期接近尾声时,西伯利亚的环境逐渐变得可以生存,古古通古斯人也逐渐越过外兴安岭进入西伯利亚的东南部。
在西北方向已经有亚洲印第安人部落先行定居的情况下,古通古斯人的扩张方向主要是东方。他们沿着东南海岸(鄂霍次克海岸)往东扩张,逐渐占据勘察加半岛,并从阿留申群岛和白令大陆桥通过进入美洲。
不过此时的美洲已经是有主之地了,古通古斯人并没有在北美洲打开局面。他们的族群仅仅只分布在北美洲西北部的落基山区,现在的阿拉斯加内陆和加拿大西部。此外的美洲其他地区,依然还是以古印第安人的后裔为主。
从东南亚到美洲,两万多年的迁徙,加上与沿途新棕人母系混血,印第安人的面貌早已发生改变。古印第安人的相貌特征与南欧中东的地中海型白种人类似,长脸窄颅、高鼻深目、暗金色微卷发、身材高大。
而与新棕人混血后的亚洲印第安人、美洲印第安人,都带上了新棕人的特征。比如头发变得黑直,颅骨脸型变得宽大,肤色变得略深,但高鼻深目、身材高大的特征还是留了下来。
与古印第安人相貌类似的古黄种人,在与东亚新棕人母系混血之后,同样头发变得黑直,但高鼻深目的特征却丢失了,皮肤白暂的特征却保留了下来,长脸窄颅的特征也部分保留了下来。
也正因为两者的差异,这个曾经与亚洲黄种人一起,被统一归为黄种人的种族,又被单独划分出来,称为红种人。这个名称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喜好将面部和裸露的皮肤涂成红色。但实际上,我们依然可以把印第安人归类为黄种人,只不过是与亚洲黄种人不太一样的另一种黄种人。
除了落基山区北部少量的新棕人部落以外,美洲黄种人并非完全占据了美洲大陆。在北美洲的东海岸,也就是现在的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环圣劳伦斯河与五大湖地区的印第安人部落中,还出现父系R1b基因和母系X基因,两者的占比在10%和30%左右。
这个现象,很有可能是英国在17世纪殖民十三州时,少量的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结果。但检测结果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大航海之前的印第安人墓葬遗址,也就排除了殖民时代印白混血这个原因。
在上面这一个不成立的说法之外,还有两种来源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末次盛冰期时,父R1b母X的白人族群从西北欧穿过北大西洋冰盖进入北美东海岸。虽然徒步穿越宽阔的北大西洋冰盖(从爱尔兰到加拿大东海岸最窄处也有2500公里),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能在严寒中长途迁徙的猛犸象,可能会穿越北大西洋冰盖,白人部落有可能尾随猎物而抵达北美。
但这种操作的难度非常高,更大的可能是东欧平原上习惯苔原狩猎生活的白人族群,有零散的部落追赶猛犸象或驯鹿而穿越整个西伯利亚,越过白令大陆桥进入美洲,而后恰好沿着落基山东麓进入到五大湖地区。
现在母系X基因在西欧分布极低,而在中东北部和东欧、中亚、西西西伯利亚的分布反而稍高,而且R1b也曾经广泛分布在东欧中亚和西伯利亚西部,这更加证实了第二种说法。
众所周知,父系R基因的「显白种人」是目前这个世界比较成功的种族之一,他们的人口位列全球第一,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也是由他们开创,并且目前还由他们主导。
那么他们的祖先又来自哪里呢?下节继续。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