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百度“情人节”或者其外文音译“圣瓦伦丁节”的来历,一般会搜到一个闻都伤心、听者流泪的小资故事:“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那会儿正乱着,皇帝克劳狄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伦丁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伦丁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于是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将它称为圣瓦伦丁节,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在特殊时期情人节咋过(情人节和真心话大冒险)(1)

这个故事本身很唯美,但在历史学家看来其实并不怎么靠谱,因为在比较靠谱的罗马史书中,克劳狄乌斯二世并没有发布过那么一道“愿天下有情人终成陌路”的指令。而且,这个命令放在真实历史中的罗马帝国,也显得非常荒谬——罗马皇帝不同于说一不二的中国古代帝王,而仅仅相当于帝国的首席公民。只是个终身大总统。他需要时刻讨好民众,以便获得足够支持。在罗马历史上,因为加税或者仅仅发不了福利补贴就被扣上暴君推翻罗马皇帝屡见不鲜。所以为了讨好民众,很多罗马皇帝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的财产给老百姓发福利——这样一个社会里,皇上讨好老百姓还来不及,怎么会发疯出一纸禁令不许人结婚呢?这着实有点莫名其妙。

事实上,古代西方社会在2月中旬左右搞类似活动的传统早就由来已久。在基督教诞生之前的古罗马,2月15日是“牧神节”,罗马的广大青年男女们一般会在这一天搞大型“集体约会”,在约会期间会举行一项“摸彩”活动,女孩子们会将自己的名字和想好的爱语做成签纸放在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对,你听到的没错,罗马大龄青年们就是这样找到情人的,抽着谁算谁。后来有人论证说,这种风俗可能也是当时法律逼的,因为为了保证人丁兴旺,罗马法律规定,男女到了一定年龄还不婚配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罗马人在“牧神节”的这种习俗,听上去有些原始时代先民无拘无束的遗风。基督教传入以后,对于这种不是很有“节操”的风俗当然要下功夫修正。不过,取消一个人民喜闻乐见的节日总归是费力不讨好。于是好心的教士们将“牧神节”的日子往前移了一天,并为它附会上了文前那个凄美的故事。“牧神节”就此变为了“圣瓦伦丁节”。

不过,由于罗马青年们“摸彩”的游戏实在是群众基础太广泛,其变种一直到中世纪还有存留,不过相比于前辈们的开放,中世纪的欧洲青年们含蓄多了: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瓦伦丁”。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再到后来,抽中的义务简化成了为目标女性进行一项服务。据说这种风俗几经转换后最终成为了今天年轻人经常玩的“国王游戏”或者“真心话大冒险”,不知广大青年男女在情人节与朋友聚会玩起此类游戏时,是否会联想到其如此久远的渊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壹点号 昱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