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Vicky刺猬

1.

2021年母亲节,西南某省省会的一位母亲失去了儿子。这个日子,将是一根尖锐的刺,狠狠地扎在这位母亲的胸口,折磨她到生命尽头。 她抱着儿子遗像坐在校门口的照片,也成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让盛世太平顿觉黯然无光。这张照片刺激到了我,只要一想到照片中流露的那种无助,那种悲怆,我就觉得胸口发闷。

我无法想象,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将如何活下去。我的女儿今年15岁,和她的儿子差不多同龄,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如果她有一天离开家门,却再也不会回来,我想,我的生活从此将裂为碎片,再也无法弥合。所以,对于这位母亲的悲痛和质疑,我完全理解。后续警方的报道和她最初微博描述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反转。无论孩子是因为何种原因离开人世,这条鲜活的生命,是永远失去了。这个悲剧,再也无法挽回。只要有这个结局在,任何对细节的计较都是舍本求末。

最可怕的是,你知道这种悲剧还会继续上演。还会有更多年轻的生命,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宣告对生活的绝望。

能怨孩子心理脆弱吗?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背后有太多的因素:个人心理、家庭环境、社会氛围、族群文化......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每10个高中生里,就有一人已经到了重度抑郁!这个数据挺让人震撼的。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1)

能怨父母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心理问题吗?有项研究调查了自杀未遂后被送到急诊室的青少年,发现85%的孩子没告诉任何人自己有自杀念头;90%的自杀尝试,是父母不知道的;近70%从考虑自杀到开始行动,间隔不到30分钟。这意味着许多青少年死去后,父母都是震惊的。平时感觉懂事的孩子,亲子关系也不错,怎么会忽然这样啊?这种追悔和自责,是父母一生再也难以承受的重负,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其无辜。

能怨学校吗?它们作为教育机构,其实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之下,在升学率的评测体系中,不唯成绩考评学生,能生存下去吗?所谓的名校,所谓的学区房,不都是冲着升学率的指标在飙升吗?要真正搞素质教育,家长带着孩子恐怕只会绕道走了。这就是现实。

能怨教育制度吗?高考是目前为止,最大程度能改变学生命运的有限公平方式了。国家一直在出新的教育政策,想要改变某种畸形的教育趋势,但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令人压抑的闭环,但我们却无法脱离它的绞杀,牢牢被压制在漩涡里。整个循环里,每个人都怨声载道,每个环节都不堪重负,没有任何部门是赢家,但这个全盘皆输的内卷结果,你只能眼睁睁忍受着,却无能为力。

看到新闻的那一天,我和女儿正在外面吃火锅,她疲惫地坐在我的对面,说吃着美食,她才觉得心情舒畅了很多。那个时刻,我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她考什么成绩都可以,我都可以接受。但晚上看到女儿班级群的信息,焦虑就像一股电流,瞬间就传遍了我的全身。正当初三,最后冲刺的一个月,能不能考上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依然是我们没法回避的关卡。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2)

如同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所揭示的:教育焦虑是一种病,可惜我们始终找不到治疗的药。在教育竞赛这场赛道上,大家都拼尽全力,但赛制越来越残酷,无论你是牛蛙还是鸡娃,最终累倒在赛道上的,还是大多数的“米桃”和“田雨岚”们。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3)

总是会想起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它给我的震撼,如同一场沙尘暴。这部电影是一个社会寓言,讲述了制度的残酷和人性的贪婪。站台就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资源分配体制,第一层是饕餮盛宴,中间层是残羹冷炙,最下层是杯盘皆空。食物远远不够,被关在站台里的人,为了生存抢夺食物,甚至杀人吃掉尸体。人性如此贪婪冷酷,就该这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下去?电影的结局非常灰暗:在这样的体制内,人类根本没有任何生存机会,只能寄希望于管理层尚有人性,可以给下一代活的希望。

电影的灰暗结局刺痛了我的心,却也如一把利刃,刨开了站台体制的本质。平台的管理层,表面看起来仁慈文雅,精心为站台里的人准备一大桌丰盛的宴席,但他们故意让食物短缺来引起人们的争斗,运用饥饿心理来愚弄控制人,从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平台本质上就是伪善的,是反人类的。所以,在这种平台内,人们互相苛责对方的贪婪没有意义,温和改良和道德约束也是舍本求末,对于这样的平台,人们只有打破它,摧毁它,才能在广袤的土地上生产和获得足够的食物,让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选择的权利,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我想,这个电影对我们具有启示作用。改变教育的狭窄赛道,拓宽就业的选择范围,让大家不再互相内卷,虽任重道远,但只能如此。

2.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4)

对张艺谋的《悬崖之上》,有不少影迷觉得王郁和小兰的角色过于单薄,在影片里可有可无。尤其是刘浩存,睁着一双单纯的大眼睛,一点都没有女特工的干练和精明。你们是对我们的特工有什么误解?是不是看完《风声》,觉得她们都该是一种类型?《色戒》中的王佳芝不就是闪烁着一双纯净的大眼睛,出没于虎狼之穴?她笨拙,稚嫩,但也因此特别适合做诱饵。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5)

《风声》和《色戒》都是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未必真是现实。但《蝴蝶君》却完全改编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情节大致这样:1964年,法国驻北京外交部的会计高仁尼在观看歌剧《蝴蝶夫人》时,被饰演蝴蝶夫人的宋丽伶深深吸引,他爱上了这个神秘优雅的中国女人,从而陷入了一场迷乱的爱情之中。后来,高仁尼因泄露情报而被捕,站在法庭上,才知道宋丽伶竟然是个男人,他们的儿子也只是一个骗局,目的是为了从他这里获取中国需要的情报。高仁尼这才明白他爱上了一个完美的谎言,成为法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笑料。后来,在狱中,仁尼痛苦地自杀......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6)

在电影中,尊龙演活了作为“色诱”出现的宋丽伶。他雌雄难辨,风华绝代。(原本尊龙才是《霸王别姬》的第一人选,结果后来与张国荣各自演了一位名伶,走了不同的路。)刚开始宋丽伶对高仁尼只不过是欺骗和阴谋,他和《色戒》里的王佳芝一样,只是一个棋子,在已定的结局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很多,他们被利用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背负了神圣的使命,为了国家或者某个团体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生活。因此,不能有自己个人的感情,他们只能是一个个冰冷的工具。但是到最后,却发现利用他们的所谓组织根本不尊重这种牺牲,丝毫不在乎他们的命运,他们才是真正被欺骗的人。在影片中,高丽伶的女佣和被唤作“同志”的女人对他那鄙夷的眼神,不由得让我想起《羊脂球》里相似的场景。文戈中被大火焚烧的戏装道具,无不显示着他所秉承的艺术在这个国度的“无价值”。高仁尼对他的戏剧的痴迷,他们之间关于东西方话题的讨论,才真正让他有归属和知音的感觉。孰重孰轻之间,宋丽伶选择用真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发现蝴蝶终只是蝴蝶,飞不过悲剧的沧海。

我们的特务不仅可以男扮女装,而且还可以“色诱”同性来取得情报。有图有真相,给大家看下《蝴蝶君》里宋丽伶的原型,这个原名叫时佩普的中国特工的照片。

蝴蝶君电影怎么以前没看过(从悬崖之上到色戒)(7)

有关时佩普的历史写真是这样的:1938年12月21日,时佩普出生于中国山东一个贵族家庭。1964年,年仅20岁的伯纳德成了法国驻华使馆的一名会计兼打字员。在那年圣诞节一个节日派对上,他第一次见到了男扮女装唱花旦的时佩普,这个能说一口流利法语的优雅“女人”令他一见倾心。在此后的20年里,他一直深信时是女人,并深爱着她。这位法国外交官此后被调到驻蒙古使馆工作,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回去与时佩普团聚。两人从1965年开始同居,同年底,时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

1973年回到北京时,伯纳德见到了自己7岁大的“儿子”时杜杜(音),伯纳德觉得孩子与自己很像,便信以为真。1982年,伯纳德回到法国,并且把时佩普母子也带到巴黎定居。一名法国外交官突然带回个中国妻子随即引起法国情报部门的警觉。第二年案情露馅,两人因间谍罪被捕。伯纳德到这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爱人是男人,得知真相后,伯纳德在狱中自杀未遂。1987年,时佩普被法国总统密特朗特赦,从此定居巴黎。不久之后,伯纳德也被释放,但出狱后他再没有与时佩普“母子”一起生活。 据报道,伯纳德在生活里是个有着双性倾向的人,而时佩普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男性器官。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魔幻。这一点,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