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设施操作员实操考点详解(消防设施操作员)(1)

燃烧

培训项目1 燃烧基本知识

一、熟练掌握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燃烧三要素)

(3) 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相互作用。

二、掌握燃烧的不同类型和有关术语的定义及其相关内容

1、按照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不同,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

(1) 着火:与是否由外部热源引发无关,并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①引燃:外部引火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

燃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② 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自燃类型:自热自然和受热自然。

自燃点: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易发生自燃的物质及自燃特点:(氧化放热,分解放热, 发酵放热,吸附生热,聚合放热,遇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相互接触能自燃)

影响自燃发生的因素:(产生热量的速率,通风效果,物质周围环境的保温条件)

(2) 爆炸:

定义: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分类: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化学爆炸按照爆炸物质不同,分为气体爆炸、粉尘爆炸和炸药爆炸)。按照爆炸传播速率不同分为爆燃、爆炸和爆轰。

2、按照燃烧物形态不同,燃烧分为固体物质燃烧、液体物质燃烧气体物质燃烧。

(1)固体物质燃烧:

根据固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分为:阴燃、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

(2)液体物质燃烧:

根据液体物质的燃烧特性分为:闪燃、蒸发燃烧、沸溢燃烧、喷溅燃烧

1)闪燃:可燃性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明火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闪燃往往是可燃性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

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汽在实验火焰作用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评定可燃性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闪点划分可燃性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甲类< 28℃≤乙类<60℃≤丙类)。二是根据闪点间接确定灭火剂的供给强度。

(3)气体物质燃烧:根据气体物质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不同,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可燃性气体或蒸汽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的现象。例如:天然气井口的井喷燃烧

2)预混燃烧:可燃气体或蒸汽预先同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现象。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也称为爆炸式燃烧或动力燃烧。

三、了解燃烧产物的定义、类型及毒性

知识点: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

四、掌握烟气的危害性和流动蔓延过程

1、烟气的危害性:毒害性、窒息性、减光性、高温性、爆炸性、恐怖性。

2、烟气的流动和蔓延

烟气:水平方向烟气流动扩散速度,在火灾初期为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而在竖直方向烟气流动扩散速度可达1-8m/s。在竖井中的上升运动速度可达6-8m/ s,甚至更快。

五、掌握火焰的定义、构成及特征,燃烧热和燃烧温度的定义与变化规律

1、火焰的定义:火焰俗称火苗,是指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域。火焰是可燃物在气相状态下发生燃烧的外部表现。

2、火焰的构成:焰心、内焰、外焰。

3、火焰的特征:放热性、颜色和发光性、电离特性、自行传播。

4、燃烧热:是指在25℃、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

5、燃烧温度:是指燃烧产物被加热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