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山东青州举办了一次李清照形象全国海选,吸引了近1200人报名。
经过多轮的比拼,西安的某位姑娘拔得头筹,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网友认为,冠军实至名归,这位姑娘秀外慧中而又不失火辣,含蓄内敛却热情奔放,符合人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
不过也有人认为,“三瘦词人”李清照选拔的第一标准是苗条。
另有描述,李清照“绣⾯芙蓉⼀笑开。斜飞宝鸭衬⾹腮”。
因此,李清照当是身形淡薄,多思多虑,且常爱凭栏醉酒。
活动海选出来的冠军,既缺乏李清照散发的那种忧郁,也没有她忧国思家的深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李清照。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李清照的样貌上,倒不如花些工夫来钻研她的诗词。
李清照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究竟如何,她又是怎样的性格,不妨从她的作品中寻觅一二。
少年成名撼京城,嫁为人妇妻似友
“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是牛马”,而李清照就是“生在罗马”的那一类人。
李清照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其祖父曾追随三朝元老韩琦左右,其父李格非也是韩琦的得意门生,后来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今天如果去孔林拜谒,还能见到李格非的真迹。
除韩琦外,李格非还有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师,名叫苏轼。
李清照的母亲是曾与韩琦同朝为官的王拱辰的孙女,自幼饱读诗书,是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
出生于这样的贵族家庭,李清照从小锦衣玉食,父母也有意培养她在文学方面发展。
李清照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文笔。
苏轼的大弟子对李清照赞许有加,逢人就夸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九岁左右,李清照跟随父亲来到首都汴梁。
李清照在山东也是见过世面的的人物,可济南府哪能和东京相提并论。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的繁华,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欲望。她提笔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得当朝文人无不交手称赞,甚至还有人要拜她为师。
后来,李清照又接触了《读中兴颂碑》,心中颇为感慨,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
李清照在文中,假借批判唐玄宗李隆基,来提醒宋朝统治者不要忘了前车之鉴。
李清照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竟然有此等家国情怀,令当朝文人士大夫们钦佩不已。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清照以她的才气赢得了赞赏与肯定。
李清照的出身和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和其余女子那样循规蹈矩地默守三从四德。
她时而性格奔放,时而郁郁寡欢,诗词中既有闺中情愫,也有家国离乱。
对待爱情,李清照敢爱敢恨,敢为人先。
徽宗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在东京喜结连理。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侍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是吏部侍郎,可谓门当户对。
尽管不是因为爱情,但两人很有共同语言。
结婚前赵明诚就拜读过李清照的词,是她的忠实粉丝。
一年上元灯会,李清照和从兄李迥夜游京师,恰好赵明诚也出来赏灯。
见到李清照后,赵明诚心动不已,想着一定要把李清照娶回家。
赵明诚跟父亲赵挺出了个灯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这才明白,原来儿子是有心上人了,赶紧找来媒人去李家提亲。
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样都是神童,在文学上有几分造诣。
赵明诚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前代的金石刻词。
婚后,李清照也耳濡目染地爱上了金石文物。
虽然两家都是朝廷大官,可李格非和赵挺都很清廉正直,所以没多少积蓄能给二位新人。
刚结婚时,李清照二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苦。
每月的初一、十五,是赵明诚放假的日子,回家前,他总是先跑到典当行当几件衣裳,用这些钱去相国寺买他们最爱的碑文和果实。
两人相对展望,亲昵的咀嚼碑文、果实,日子过得清苦了些,夫妻俩却乐在其中,自称是“葛天氏(“乐舞”的发明者)之子民” 。
刚成婚的那些日子,是李清照最快乐的时光,她总是毫不掩饰自己对赵明诚的爱。
向新婚丈夫求欢,写词句句诉说相思
六月的某一天傍晚,刚下完雨后,天气异常清爽。
李清照弹完笙簧,又抹了一层淡淡的妆。
李清照凝脂般雪白嫩滑的肌肤,透过绛红薄绡的睡衣若隐若现,沁人心脾的幽香轻轻吹送。
她拍了拍床沿,轻启玉唇,对赵明诚说了句:“郎君,今天晚上的竹席可真凉爽呵。”
赵明诚自然心领神会,来到李清照身边。
李照将这件事写成一首撩人宋词,曰《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求欢之词,句句拨人心弦,即使是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读来也难免让人羞红了脸。
上乘的诗词,都是作者心中所想之表达。
李清照毫不介意,把夫妻二人的甜蜜放入词中,留给世人观瞧。
婚后的第三年,赵明诚被派遣到外地出差。
时值九九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孤守空房的李清照想着日子赶紧过去,就喝了一天的酒。
醉意朦胧间,李清照灵感大发,写下一首流传至今还登上语文课本的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借黄花衬托人的憔悴,以瘦暗示思恋之苦,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清照没有用笔墨去描绘相思之苦,离别之痛,每个字却都在映衬着对夫君的思念。
远方的赵明诚收到妻子的相思,颇为感动。
李清照的才华横溢,也激发起了赵明诚的好胜欲。
于是,他闭门三天,整日在房中钻研,写了五十首词。
赵明诚把作品给朋友陆德夫观瞧,陆德夫通读一遍,跟赵明诚说:“只有三句绝佳”。
赵明诚好奇地问:“是哪三句?”
陆德夫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这才不好意思地和陆德夫说,自己的词里掺杂着夫人李清照的句子,而那绝佳的三句,正是出自李清照之手。
自此,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敬佩之心,更进一步。
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明诚有易安
赵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入朝为官,家庭有了固定收入来源。
不过他们并没把钱都花在吃喝玩乐上,而是立誓:“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每听说一个地方有古玩字画,夫妻俩就连夜启程前往。
要是有称心的传世佳作,两人就会直接跑到当铺把外套当掉。
听说宫里的馆阁中藏有不少稀世珍品,他们就会找关系托朋友想方设法的借来,再没日没夜的抄写。
这种恩爱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小两口就因为李格非牵扯上了党争而被迫分开。
好在风波很快过去,李清照也得以跟赵明诚团聚。
李格非、赵挺之、赵明诚这是朝中的清流,早已把蔡京等奸臣得罪个遍。
蔡京得势后,直接抓了赵挺之父子,夺了他们的官爵,并将其逐出京师。
李清照跟着赵家老小,去了青州屏居。
对一般人来说这是灾祸,可对李清照和赵明诚却怡然自乐。
摆脱了朝政的纷扰,两人终于可以踏实地过自己的生活。
李清照给书房取名为“归去堂”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自号“易安居士”。
这取自《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可见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山东的那段日子,他们手中已经有了不少积蓄。
两人把资产都拿出来,搜求金石古籍。
位于齐鲁腹地的青州,是一座文物宝库。
李清照夫妇渐渐收集了《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还有大量的春秋时期的文物。
每找到一本书,他们就共同校勘;每寻到一幅画,他们便一同把玩。
后来,赵明诚被调往莱州、淄川为官,这又为夫妻俩寻觅宝物创造了地理条件。
结婚多年,赵明诚的官职在变,李清照的容颜也在变。
不变的,是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和李清照的才华横溢。
赵明诚虽然文笔不及李清照,却也用他的方式表达着爱意。
李清照三十一岁生日时,赵明诚为她画像,并题词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李清照、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在世间成为一桩美谈。
在当时妻子只被当作丈夫的附属品,人们对琴瑟和谐的最佳赞誉,是“举案齐眉”(吃饭时,妻子跪在丈夫跟前,将装着碗筷的的托板举至眉毛处)。
而李、赵两人的婚姻,已经达到“古风妻似友”的高度。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李、赵二人婚后所共同经历的劫难,大都是一些政治灾难。
然而,这对夫妻很快迎来真正的挑战。
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攻破东京城,俘获徽、钦二帝,酿成靖康之乱。
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赵明诚借着为母亲奔丧,跑到了江宁府(南京市),只留李清照一人在即将沦陷的山东。
李清照展现出了“女汉子”的一面,她自己在浩如烟海的宝物中挑选该带走的物件,先扔掉了比较厚重的书籍,又丢下了重复的画,没有落款的古玩。
后来,索性直接把沉重的古玩和“稀松平常”的画也放在了青州。
尽管如此,李清照的家当还是装满了15辆马车。
她带着这些稀世珍宝,穿过烽火燎原,越过兵荒马乱,不到700公里的路,她足足走了一年。
见到日思夜想的赵明诚后,李清照没有太多的兴奋。
望着眼前的满目疮痍,她悲从心头起。
想想宋高宗的一昧媾和,李清照恨意绵绵无绝期。
此时,她的词作风格从婉约变成了忧国忧民。
李清照怒而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李清照不仅对赵构不满,对她的表姐夫也很排斥。
表姐夫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第一佞臣秦桧。
令李清照没想到的是,她的如意郎君赵明诚也是毫无气节之徒。
建炎三年,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因为畏惧直接弃城独自逃跑。
赵明诚抛弃了江宁百姓,抛弃了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感,也丢失了李清照对他的爱。
两人再相见时,气氛尴尬之际。
李清照有意疏远赵明诚,不论其说什么做什么,都敷衍回应。
后来,赵明诚被委任为湖州知府,上任途中,李清照一言不发,眼中尽是对赵明诚的鄙视。
在路过乌江时,李清照想起了江边自刎的楚霸王,悲从心头起怒而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站在李清照身后的赵明诚羞愧难当,自此忧愤成疾,不久后与世长辞。
赵明诚死后,作为嫠妇的李清照孤苦无依,她的收藏频繁被盗。
为了找个依靠,她又嫁给了张汝舟。
不过张汝舟并非真心爱李清照,而是看重了她的藏品。
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身无分文时,原形毕露,对其拳脚相加。
李清照怎能忍受的了这种屈辱,一怒之下要求与之离婚。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妻告夫之事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即使有一众亲友的说和,李清照还是被羁押了9天。
出狱后的李清照成熟了,不再是那个只知情爱的“少女”。
她将全部的目光都投在了山河荡漾之上,希望用笔触来唤醒统治者的热血。
可赵构不是雄主明君,他只想在南方偏安一隅。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在故国沦丧的凄凉中,在尘世飘零的痛苦中,黯然离世。
如今,距离李清照去世已经过去了800多年,可她的诗仍在传唱,仿佛李清照还留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