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名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临淄成语故事)(1)

有地名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临淄成语故事)(2)

南橘北枳来自临淄信息 00:00 03:51

齐都成语小使者:霍嘉城 崔梦涵 赵铭泽

指导老师:贾红梅

学校:金茵小

有地名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临淄成语故事)(3)

“南橘北枳”,意思是指橘树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树,原先能结甘甜的橘子,现在只能结苦涩的枳子。比喻事物的状况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南橘北枳” 这则成语源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像

晏子使楚期间,机智灵活的回应了楚王的挑衅和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两次失败后,仍然心有不甘。他心里憋着闷气,安排酒席招待晏子。大家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被绑的人犯了什么罪?”一个官吏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笑着问晏子:“你们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子知道这又是楚王要羞辱自己的一个花招,便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听说桔子树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南,果实就是桔子,但是生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啊。我们齐国人从来不偷盗,可是一到楚国就成了小偷,我看这一定是楚国的环境迫使他变坏的吧?”楚王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最后只好含笑认输。

有地名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临淄成语故事)(4)

楚国云纹铜禁 禁,是周朝贵族祭祀天地、祖先和宴飨宾客时用来放置酒器的案子。此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晚期出国贵族墓地。重达九十多公斤,禁面的四周及四个侧面透雕云纹。禁的四周攀附十二条龙兴怪兽,禁底俯卧十二条龙张口咋舌地支撑着禁身。设计精美、造型奇巧、铸造精湛,艺术效果神秘而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此禁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件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

“南橘北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和人这一组关系中,环境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地名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临淄成语故事)(5)

楚国虎座鸟架鼓 1965年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首次出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宫廷乐器。长1.3米,高1.5米,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生动,楚国漆器中典型的艺术杰作。

作者: 周游 选自《齐都成语》(2005版)责编:姜健 王静 齐文化研究中心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