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郭沫若《美芹悲黍》记载: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伟人,既能上战场杀敌,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他与世闻名的是他在诗词方面的贡献,作为豪放派的诗人,他有“词中之龙”之称。并且与苏轼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

辛弃疾文武全才(文武双全辛弃疾)(1)

辛弃疾

苏轼和李清照都是宋朝非常著名的大文豪,而且辛弃疾却能够与他们比肩,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文学方面多么出色啊。但是成为一名文学家并不是辛弃疾的毕生追求,或许与他出生在金国有关,他从小便立志参军报效国家。

在他成年的时候,他就参加了起义反抗金国保护宋朝的统治,在回到了宋朝之后,向皇帝献上了许多建议。虽然在最开始也受到皇帝的重视,先后在江西、湖南等地任职,甚至还自己组建了飞虎军,但是无奈最后朝廷中有许多主和派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赞成议和与辛弃疾的意见相左,于是便在皇帝跟前弹劾辛弃疾,而辛弃疾也因此被罢官。回到家乡隐居之后的辛弃疾,或许是因为怀才不遇的缘故,便将自己壮志难酬,命运多舛的情绪表达在了诗歌中,所以他的著作多以豪放派为主。


忍辱负重,带兵反金

受到出生背景的影响,在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就已经被金人占领了。为了生存,辛弃疾的祖父就在金国中任职。虽然迫于无奈在金国任职,但是他却一直希望能够拿起武器与残暴的金人决一死战,收复山河。辛弃疾的祖辈都是在北方,与金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于是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教导他要报仇雪恨,把这些金人从宋朝的领土中赶走。

辛弃疾文武全才(文武双全辛弃疾)(2)

辛弃疾

辛弃疾在幼年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所受到的屈辱,金人根本就不把汉人当做人看,常常像畜牲一样对待他们,这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沉重的伤害。所以他从小便立志收复山河,恢复中原。当其他的汉族人民不堪受到金人的欺辱而奋起反抗的时候,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捐献了自己的家产,聚集了几千人,参加了一场起义,并且在其中担任一个小官职。

但是由于辛弃疾他们内部并不稳定,也不团结,所以发生了将领叛乱使这次起义失败。在起义失败之后,辛弃疾就带领剩下的军队投靠了宋朝,也正式进入了宋朝的官场。

担任签判,却因性格受排挤

在起义军中,辛弃疾爆有着十分惊人的表现,也凭借他的勇猛和果断得到了将士们的尊重,而在回到了宋朝之后,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这时候年仅二十五岁的辛弃疾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南宋的官场之路。

由于辛弃疾刚来到南方,对朝廷的懦弱并不是十分了解,加上宋高宗曾经十分欣赏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表现,于是也一度表达了想要修复山河,一雪前耻的意思。有了皇帝的支持,辛弃疾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向皇帝推荐了许多攻打金人的建议就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辛弃疾文武全才(文武双全辛弃疾)(3)

辛弃疾

虽然辛弃疾很有才能,而这些建议也十分受到大家的称赞,并且非常赞同,但是朝廷却始终没有表示,只是觉得辛弃疾确实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将领,于是便先后将他派到了江西,湖南等地担任官职,并不是让他上战场带领军队打仗,而是主要治理当地的政治。这也给辛弃疾十分大的打击,再加上从诗歌中表达出的豪放不羁,豁达大度的性格特征,导致辛弃疾也得罪了许多朝中的大臣,于是他便经常被弹劾,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无奈被贬,将精力投入诗词创作

在朝堂中受到排挤,怀才不遇的辛弃疾最后选择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隐居。他本以为他的一生便要这样在诗词歌赋中度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朝中主张北上收复失地的官员越来越多,而其中极力赞成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他早就发现了辛弃疾的才能,所以在他的推荐下,已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便被重新任用。

然这时的辛弃疾其实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但是在接到皇帝的圣旨之后,他却精神一振,重新整理士气带领军队反击金国,他晋见宋宁宗,在皇帝面前抒发了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

辛弃疾文武全才(文武双全辛弃疾)(4)

陆游

但是在最后,但仍然没有受到皇帝的重用,于是他就只能再次辞官回到家乡。南宋时期,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将军,也是优秀的诗人陆游而辛弃疾也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把收复失地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但是都怀才不遇,因此都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在诗歌中如果南宋的皇帝及时的发现的这两位大将,那么或许在他们的反抗下,整个局势都会发生逆转。

引言:

刘宰曾这样评价辛弃疾: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

虽然辛弃疾确实拥有才能,奈何没有遇见属于他的伯乐,这确实是一大遗憾。而与他有相同经历的陆游也曾说过: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辛弃疾文武全才(文武双全辛弃疾)(5)

辛弃疾

如果辛弃疾受到了重用,那么他就不会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诗歌里,也不会留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词歌赋了。不管怎样,辛弃疾的确是是一个有才之人。再南宋那样国家无力反抗的背景下,辛弃疾仍然没有放弃挽救国家的机会,依然想要挽救国家危亡,虽然怀才不遇,但是却展现了一代文人的爱国风范。

参考资料: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

《上安抚辛待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