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一带,北有太行山脉阻隔寒冷空气,南有黄河滋养土地,并且还不受黄河改道、决口等带来的自然灾害影响,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人烟稠密,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之地,以及多个王朝龙兴之地以及京畿之地。在这里正是因为有着独有的山脉、大河地形,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行政轮廓变化最小的区域,千百年来设置在这里的无论是郡、路、府,其行政区域的轮廓相差不大,较为稳定。下面就看一下,这一区域在历朝历代中不同的名称。

宋朝河间府和瀛州(秦汉时的河内郡)(1)

由于这一带有黄河的环抱,位于古代有三河”之说中的河内地区,因此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时,就在这里设了“河内郡”,在接下来的两汉及魏、西晋时均沿袭了这个设置。不过在东汉后期,把西汉时采取的“州刺史监察区”这种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改为了有行政区域的正式的州,就把秦、西汉以来的行政管理由中央、郡、县三级变为了中央、州、郡、县四级。这样一来也就促成了“河内郡”向“怀州”的转变。

宋朝河间府和瀛州(秦汉时的河内郡)(2)

秦河内郡

秦朝设河内郡时,治所设在了“怀县”。经过两汉、魏、西晋几个朝代之后,由于五胡乱华,西晋结束后,就进入了东晋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北方征战不断,政权更迭频仍,有些实力的各部族、割据政权都想称王称帝,到“舞台中央”走一走。这一时期,各地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并且统治者为了拉拢大臣和武将,纷纷给他们封官许愿,就造成了州郡过多,郡管县变少的情况。所以当一个比较强势、相对统一的势力“北魏”出现时,统治者就把郡一级撤销,减少管理层级、加强行政管理。河内郡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撤销的,把它的治所怀县升为了州。至此,河内郡就实现了向怀州的转变。

宋朝河间府和瀛州(秦汉时的河内郡)(3)

唐怀州

隋唐时期,虽然在一些阶段又改回河内郡,但这些阶段占据的时间很短,隋唐时这一带绝大部分时间仍为怀州。不过唐朝怀州管辖范围比起河内郡时期有所缩小,因为在西部的今天济源、孟州一带当时由河南府管辖。五代十国时期,孟州、怀州开始并存,管辖着秦汉时河内郡的覆盖范围。北宋和金朝基本延续了孟州、怀州并存的这个格局。

宋朝河间府和瀛州(秦汉时的河内郡)(4)

北宋的怀州与孟州

元朝窝阔台汗四年,怀州与孟州由“行怀孟州事”管理,蒙哥汗六年,怀孟州成为皇帝忽必烈的汤沐邑。第二年置怀孟州总管府。至元二年为怀孟路。延袥六年(1319年)因仁宗爱育黎拔力八答即位前与答己太后在这里居住过,改名为怀庆路。

明朝时改怀庆路为怀庆府,辖河内县、济源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六县。到了清朝时,又在雍正、乾隆年间分别将原武、阳武两县先后划入,直到清末怀庆府共管辖8县。

宋朝河间府和瀛州(秦汉时的河内郡)(5)

清朝的怀庆府

民国初废府州存县,怀庆府废。新中国成立后,原怀庆府所属各县在经历了频繁的变动后,今天大部分被焦作市管辖,济源则成为省直管的县级市。

至此,商都所在的河内,春秋战国时的魏地,秦汉魏晋的河内郡,隋唐宋金的怀州,元明清的怀庆路(府)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两千多年的变化尽在于此。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