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每当有人伤害或者折磨自己身体的时候,就会被他人用这句话劝说,目的就是让人们认清自己现在的身体以及生命是父母授予的,不能随随便便去破坏。

当然,这句话也映射了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孝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孝道就像一根不断生长且万古长青的藤蔓,不会随着王朝的更迭或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任何改变,几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宣扬孝道文化。

尤其是那些遵循儒家文化并以其为治国核心思想的朝代,更会充分将孝道精神发扬光大。除此之外,对于民间的百姓来说,“守孝”也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准则,因此在古代,很多地区会用“孝”为标准,来衡量百姓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图片来源于网络:孝道

传承孝道文化的脚步从不曾停歇,最早的“孝”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有关于“孝”的论述与卷书就已经层出不穷了。孔老夫子认为守孝是立德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尽到孝道,那么这个人可以等同于一个“无德”的人。

儒家学说刚刚起步的时候,孝道思想就被重点列入其中了。对于“孝”的论述,孟子也阐明过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比如,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就是孟子提出来的

这句话经常被老一辈的人用来教育晚辈,那么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吗?从前半句的字面意思可以知道有三种不孝的表现,那么到底是哪三种呢?其实这句话在被孟子提出来后,就被后世给歪解了。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没有尽到晚辈的职责是最大的不孝。

比如,舜结婚时没有告知父母一声,说明根本没有把父母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这就是没有尽到晚辈的本分。因此,孟子最初想要告诉我们,不孝顺的表现并不是只有三种,而是很多种。

原句中的“三”指的不是数字三,而是泛指多数的意思,很显然,孟子也没有具体说明到底有哪三种不孝。

而后世将孟子原话的后半句理解成了:晚辈要是没有可以继承香火的后代,就成了最不孝顺的一种。这个意思完全跟孟子的原意背道而驰了。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图片来源于网络:孟子画像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孟子的这句话在后世流传甚广,无论是文学小说或是影视作品,里面的人物都会背着手,表情严肃地将这句话念叨一遍出来,告诉小辈们,一定要谨记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留下可以延续血脉的子嗣。

通过前文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这个理解与孟子最初的意思差得太远了,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谁将这个意思曲解流传下来,导致世人也迷迷糊糊地跟错队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位东汉的经学家。

这个经学家叫做赵岐,他本人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通过曲解孟子的言论出名,注释《孟子》是赵岐一生中做过最出名的事,他应该没想到,最让自己自豪的成就居然会成为后世的笑柄,因为“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就是从赵岐这里开始错误地流传下去的。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图片来源于网络:东汉的经学家赵岐画像

以至于传到如今社会,孟子的原话被彻底改头换面,还有一些不知所云的人去抨击孟子。其实,被曲解的那句话就是赵岐自己的想法,赵岐只是将自己对不孝的观点阐述了一遍而已因此,现在我们所听到的这句话的意思,跟孟子已经毫无关系了。

按照赵岐的意思,他是如何认为的呢?在他眼中,第一种不孝就是子女的愚孝,子女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即使有时候父母做错了事,也不加以劝解。

第二种不孝指的是,若父母年纪大了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子女眼看着家中生活条件艰苦,却不工作赚钱来供养父母。第三种不孝就是不娶妻,或者娶了妻后生不出孩子,使得家族没有后代得以延续。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

图片:娶妻剧照

从赵岐这几个观点来看,还算是与当代的孝道文化有点关系,没有造成严重的失误,不过他曲解孟子原话的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赵岐并未曲解这句话,只是解释的时候将自己的观点写在旁边,喧宾夺主了,后人就将其理解错孟子的意思。

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可能,当初朱熹就很明确地提出这句话是赵岐的观点和论述,与孟子没有一点关系。由此可见,如今大多数的文学、影视作品在抨击这句话的同时,把孟子也给讽刺了一通,这简直是大大地冤枉了。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

图片来源于网络:朱熹画像

按照孟子的原意,他认为不孝有很多种,那到底包含多少种呢?孟子有没有具体论述过分别是什么情况呢?无独有偶,孟子确实论述过,而且他认为不孝包含五种表现。

第一种情况:子女生性懒散,对父母懒得照顾,不闻不问。

第二种情况:子女沉迷喝酒与赌博,让父母恨铁不成钢。

第三种情况:子女贪财好色,娶了老婆就忘了娘,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

第四种情况:子女在外放飞自我,寻欢作乐,被世人唾弃,也让父母的脸面丢尽。

第五种情况:子女不会控制自己,随意在外面打架斗殴,伤及他人,也波及到年事已高的父母。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7)

图片:在外面打架斗殴剧照

以上的五种不孝的情况才是出自于孟子,而前三种情况主要与不照顾、不赡养父母有关,这一层意思就与赵岐的观点相差无异了。不过纵观这五条论述,没有一条是与有无后嗣相关的,这就与赵岐的话天差地别了。

由此可见,孟子的五条不孝的表现,与他最早提出的那条理论是吻合的,没有太大出入,于孟子而言,他后来详细说明的五大不孝,全部可以归类到“不履行晚辈的责任和义务”里。

而根据赵岐翻译孟子的其他话也可以看出,他一直以来的观点就认为子嗣传承是最重要的。

孟子说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8)

图片来源于网络:孟子

总之,看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小伙伴,应该对这句话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吧,同一句话,孟子和赵岐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如今社会上对这句话的认识都源于赵岐,很少人知道孟子原来的观点。

其实孟子对于孝道方面的思想以及论述,都保持着连贯性,没有突然改变风格,他认为孝道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作为子女,一定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对父母尽到赡养义务,毕竟是父母生了你,给了你能够接触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力。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许多思想还是比较合理的,子女确实都应该孝顺父母,只要不愚孝就可以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