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大纲如下,请读者根据需要选择阅读:

1 成语出处

2 成语典故

2.1 故事人物

2.2 故事时间

2.3 经过及结果

3 其他研究

3.1 单穆公和伶州鸠对乐治的贡献

3.2 单穆公的子母相权论

正文:

1 成语出处: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后来“众心成城”演变成“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可以克服困难。众口铄金是指: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后被人用来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

2 成语典故

2.1 故事人物

众志成城全部成神(洛奇说成语众志成城)(1)

周景王,东周第12任君主,在位25年

周景王:东周第12任君主,姬姓,名贵,周灵王次子。公元前544年-前520年在位。

单穆公:周景王的卿士,单国国君,伯爵。

伶州鸠:周景王的乐官。

2.2 故事时间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

2.3 经过和结果

周景王为了个人行乐,下令把全国的好铜都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名为无射(yi)和大林。(无射是一套编钟的名称或代称,大林是指件数较多的大型编钟)。这时单穆公劝谏说:“大王,您两年前铸大钱废小钱,使百姓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钟,这不利于积聚民财,反而造成民离财乏、世政不和。单穆公和伶州鸠都认为,编钟的主要功能是加强音乐的节奏和律动,不用铸造那么多的编钟,而大型编钟发音低沉,余音较长,会导致音响互相干扰,影响收听效果,因此两人皆反对铸钟。

众志成城全部成神(洛奇说成语众志成城)(2)

编钟图,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过了一年,大钟铸成。旁边有乐工奉承周景王说:“新铸的大钟声音非常好听。”于是,周景王就命他敲击,对乐官伶州鸠说:“你听,这钟声多和谐呀!”。州鸠深知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回答说:“这算不得和谐。”。周景王问其原因,州鸠回答说:“如果天下的老百姓都为大王铸钟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为了造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哪里。俗话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大家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口中消熔。)”。周景王斥责他说:“你可真是老糊涂了!”。但是大钟造好后没多久,周景王就去世了,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3 其他研究

3.1 单穆公和伶州鸠对“乐治”的贡献

周公的"乐治"思想是儒家乐治思想的源头,同时“乐治”在周朝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公认为,治国主要靠礼乐,刑罚只是对违反礼乐行为的惩罚手段,礼乐才是真正的根本大法,“刑”则是礼乐的附属品。周公制礼作乐时并未给予“刑”以同等重要地位。周公乐治观的核心是德、和、乐(le)。具体方法是用音乐使人产生快乐情绪,所谓“乐至则无怨”。周公作乐的目的是为了借用乐的促和功能减轻、淡化“礼”所造成的“异”。

众志成城全部成神(洛奇说成语众志成城)(3)

大型编钟

单穆公在审美上提出了“听和视正”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伶州鸠提出了“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的美学理论,与同时代的单穆公持大体相同。使已具有“平和特征”的“乐治”又具有了“中”、“正”的特点,使讲究“心平德和”的乐治观更加丰富。因为“中音”和“中德”不过分,也无不足,更易被人接受。这种观念也成为后来儒家中庸之道的源头。

3.2 单穆公的子母相权论

众志成城全部成神(洛奇说成语众志成城)(4)

单穆公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即子母相权论,整体上被认为是一种反通货膨胀的理论。其思想核心也是后来所有反通货膨胀、铸币贬值理论家的原则:货币供给与商品交易额相适应或货币均衡。有人将其中的理念解释为:铸币的分量应该根据市场的流通情况而定,当商品涨价时,人们会意识到流通铸币购买力太低,此时应该铸造分量重的铸币,与原来的轻币以一定比价进行流通(“母权子而行”),相反的情况应该“子权母而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单穆公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家。

参考文献:《国语》、刘亚非《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单旗的子母相权论》、方建军《论周景王铸钟的无射和大林》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