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浣熊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1)

《甄嬛传》开播已经九年时间,剧中的人物特点、情节发展,很多东西都被观众耳熟能详。记得头几年,网上一直讨论,《甄嬛传》中谁最漂亮,有人说是"华妃",有人说是"祺贵人",还有人说是"叶澜依",总之答案很多很多,可当有人问"后宫中谁最聪明"的时候,答案基本比较统一,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会是"曹贵人"

曹贵人,本名曹琴默,容貌中上,家世普通,才艺不精,没啥学问,就这么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子,说她是剧中智商最在线的人物一点不为过。

勤政殿上,借着果郡王的几片茶叶,她就能话赶话的挑起皇上的疑心病,让正当盛宠的甄嬛险些死无葬身之地。

还有景仁宫富察贵人小产那回,在事发突然、现场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曹贵人没做任何准备,愣是抓住瞬间的机会把甄嬛置之险境。

若不是甄嬛头戴女主光环,若不是甄嬛运气好,若不是甄嬛反应快,曹贵人真的就把甄嬛废了。

这么一个聪明的女人,最后却落个不得好死的结局,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时也运也命也。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2)

雍正对曹贵人曾有过这样一段说辞:襄嫔忘恩负义,世兰本性不太坏,许多事,还是襄嫔在背后出谋划策,她这样狡猾阴毒的人,不能留了。

我们都听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却不见得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细思之下,其实曹贵人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代表,她因为太过聪明反害了自己的性命。

人一旦太过聪明就变成了算计,你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你,你把别人当傻子,别人也对你留一手,到最后都是吃亏。

1、做人不能太多小动作

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犯罪,虽然它有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但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甄嬛中毒事件中,余更衣首当其冲被认定为幕后黑手,丽嫔随后自乱阵脚,紧接着华妃成为始作俑者,而曹贵人身在华妃一派,却丝毫没有沾上任何关系。

连甄嬛都感叹的表示:华妃因为丽嫔疯话连篇而失势,曹贵人虽是亲信却未受到牵连,大概是因为性子安静的缘故。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3)

这就是曹贵人的聪明之处,站在丽嫔和华妃身后,以静制动,夺得众人好感,所以次次她都是不显山不露水,让人摸不出深浅。

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保护色再好,也有遮不住的时候。

陷害眉庄假孕争宠事件中,关键证人刘畚外逃,暴露出了曹贵人背后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雍正口中的"世兰本性不坏,都是曹琴默出谋划策"的证据。

曹贵人费尽心机算计别人,和各种人玩套路,而实际上,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她注定要在河沟里翻船。

"华妃若是猛虎,曹贵人就是猛虎身上的利爪,知道厉害在哪里,就能避其锋芒。"几次交手过后,端妃、甄嬛、眉庄对曹贵人的小动作一清二楚。

一次两次,小动作可能无人发现,但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出里面的弯弯绕,只要有一次被做实,之前的种种都会被翻出来找旧账。

曹贵人聪明不假,做人却并不光明正大,背后使绊子的行为往往更招人恨。

2、做人不能以弱博同情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有靠示弱博取同情的心理?因为示弱能让他得到更多的关注,能让别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能让别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曹贵人手上确实有一张不小的底牌,那就是温宜公主。作为皇室血脉排行第二的公主,她非常明白自己女儿在皇上心里的分量。

在告发华妃时,她声泪俱下,哭着说自己受了华妃蒙蔽和恐吓,不敢将华妃的罪行说出去,害怕华妃下手杀了她们母女。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4)

她的意思很明白:温宜年幼,我们势微,华妃胁迫我们,所以我们才闭口不言,其实我们有苦不能说的心情真的生不如死。若是因为此事杀了我,那么温宜就没有生母照顾,岂不是更可怜。我都这么可怜了,皇上还不依不饶,那就是无视夫妻之情、无视父女之情,而是个冷血无情的人。

她的招数非常奏效,皇上顾忌着温宜,不仅没有追究她的罪行反而给她封了"嫔"位,可太后却明白的指出:后宫中没有孩子的女人多了,未必就没有她这个生母好。

太后历经三朝,九王夺嫡险象环生,她能成功帮助儿子荣登大宝,绝对算得上"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从她喜欢眉庄、静妃的审美就能看出,太后不喜欢柔柔弱弱的女子,反而欣赏有傲骨和坚强的女子。

甄嬛说,在后宫中若是想升职,必须猜得中皇上的心思,若是想生存,那就要猜中所有女人的心思。

曹贵人能轻松利用手中的牌面为自己争取生机,是她的聪明之处。她知道,自己越是势微,越是可怜,越是无助,皇上就越会心疼温宜。众人也会因为同情,而把她看成一个"受宠妃胁迫的无助母亲。"

可太后根本不管这一套,她认为曹贵人是"整天睡在枕边,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的人,不值得同情。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曹贵人"无助母亲"的角色,在男人眼里或许还有一些作用,但在女人眼里,反而成为憎恶的根本。

示弱有的时候是一种道德绑架,很多事情可一可二不可三,哪个人都不傻,不可能总是放你生路,让你次次通过扮演弱者获得优待。

3、 做人不能忘恩负义

越是聪明的人,想的越多,而想的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越多,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不等敌人出手,自己就被繁杂的思绪搅乱了头脑,失去了冷静的判断。

曹贵人背叛旧主,进言要赐死华妃,她这一招棋走的太急进了。

按说她不是急进之人,反而是非常谨慎的,只是她太过聪明,考虑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再加上左右逢源、两头做"不倒翁"的局势,反而让她失去了清晰的头脑。

甄嬛一句"襄也,助也"的诛心之话,真的让她以为皇上尚未处死华妃,只是碍于脸面,担心前朝后宫的人议论他薄情寡性。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6)

而若是有人出面进言处死华妃,就会让朝臣们觉得:是华妃在不知进退,是华妃在错上加错,皇上已经忍无可忍,不得已才处死华妃的。

可她忘了,皇上与华妃多年夫妻,是有情分在的,祺贵人年轻不懂事,撒娇哭鼻子告状,算是小女孩的一种情趣,到她身上,就变成了"忘恩负义"之举。

其实她不是不明白皇上的忌讳,也不是完全信任甄嬛,反而一直对甄嬛怀有戒心,与皇上保持君臣之礼,她完全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如果像"甄嬛利用浣碧反间计,设局引华妃入贤月阁"那回一样,谨慎分析利弊,小心应对,不可能掉进甄嬛的圈套,自己给自己挖坑。

可她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硬是忽略了做人最基本的道义,忘恩负义背弃旧主,显现出歹毒本性。

若是她能在华妃一事上继续隐忍,哪怕她不用出手救济华妃,只要不做落井下石的事,或许她真的能闯出一条路,立足妃位,看着温宜出嫁,毕竟随后的剧情就演变成甄嬛中了皇后的计谋,出宫修行去了。

太过精明的人令人胆寒,你越是精于算计,越有可能因为算计而丧失自己最想要、最梦寐以求的东西。

甄嬛传里曹贵人是如何叛变的(甄嬛传)(7)

4、结语

这个世界上,谁也没比谁聪明多少,谁也不比谁傻多少,再笨的人也有心眼儿,都别高估自己,也别低估别人。

那些结账时装醉、装去厕所、装接电话、装睡的人,别人不是看不出你在耍鸡贼,你以为逃了单就是聪明吗?错了,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以后没有人会搭理你。

那些背后议论人、诋毁人、使坏的人,别人不是不知道你的小动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你做的点点滴滴都会被有心人记在脑子里,成为你日后道路上的阻碍。

那些欠债不还、以弱凌强、总想占便宜的人,别人不是没长脑子愿意受骗上当,不说不等于看不明白,不点破不等于不记得,今日欠下的账明日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偿还。

那些背信弃义、矫情爱挑事的人,别人不是没心没肺好欺负,你觉得自己精明占了上风,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把评价是非的标尺。

人聪明固然很好,却不要把别人都当成傻子,比你聪明比你强比你精明的人比比皆是,你其实没那么聪明。

做人磊落一些,大度一些,"傻"一些,又有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