沰(dà)

这个字在普通话里有两个读音,读tuō时,一当“赭色”讲,二当“落,浇”讲;读duó时,当“滴”讲,许多字典列出一个拟声词“滴沰”,并解释为“雨声”,“滴沰”的写法现在基本不用了,一般都写成“滴答”。

在兴化话中,这个字既不读tuō,也不读duó,只读一个音dà(国际音标dʌ)。兴化人的这种读音恐怕与古音更为接近,《广韵》注音“他各切”,《集韵》注音“当各切”,这说明兴化方言确实是有标本意义的。

在兴化话中,这个字很活泼,其义也比较丰富。

用兴化方言发短信(兴化方言昨天沰)(1)

网络图片:沰(dʌ)雨

“沰”字最常见的解释是“雨水淋落”,这个义项与其固有的“落,浇”之义相通。泰州人往往把身上被雨水淋湿了说成是“身上被雨水沰得稀潮的”,甚至干脆把“下雨”说成“沰雨”。有意思的是,“沰”字里是隐含着规模和程度的,下小雨不用“沰”,身上仅仅沾了点雨星也不用“沰”。这样一说,你就能体会到,若与“淋”、“浇”、“落”、“下”相比,“沰”字确实要生动得多,那几个字只是简单的动词而已,但“沰”字却有情状、有声音、有力度。

用兴化方言发短信(兴化方言昨天沰)(2)

网络图片:沰(dʌ)烧饼

“沰”字也指把液体或烂软的物体砸到或贴到另外的物体上。就是说,要把甲物沰到乙物上,一要求甲物不是硬实的东西,二要求甲物能粘在乙物上。兴化人在制作草炉烧饼时,有一道工序是把生面饼贴到炉壁上,这道工序就叫沰烧饼,有人甚至把制作烧饼的整个过程都叫沰烧饼。在草炉里的火苗狂躁地舞动的时候,做烧饼的师傅先要从案板上托起一只只生面饼,然后把赤裸的上身伸进炉膛里,再把生面饼沰在炉壁上。师傅的脸往往被烤得通红,额上总是沁满汗珠。我们在品尝着传统烧饼的美味时,真不该忘记古老工艺中的辛苦。“沰”含此义时,兴化人用得是很多的。夸一个人能忍辱负重:“这个人量气真大,唾沫沰在他脸上都不生气。”母亲关心孩子:“洗完澡先用毛巾把肚脐眼沰起来,防止受凉。”职工找到领导:“请您沰个公章,我要办按揭。”

“沰”字由“砸、贴”之义还可引申出“缠着”、“赖住”的意思。一个小伙子喜欢上了一个已婚的女人,经常到女人那里坐上一阵子,小伙子的母亲听到闲言闲雨,教育儿子说:“你老沰在她那里干什么,也不怕人家背后戳指头。”某女请某男办事,某男表示难度很大,某女仗着他们有十多年的同学关系,说出一句死乞白赖的话:“这件事就沰在你身上,你无论如何要想法子办成。”这两例中的“沰”都带些贬义,前者母亲批评儿子赖着不走,后者是某女责怪自己强人所难。

来源:人文泰州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