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年來,令我印象特別深刻課文仍然是《匆匆》。剛接觸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在小學。那時我即將面臨小學畢業,而提筆寫下文章的他面臨的是“五四”運動落潮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這文章的首段便讓我紅了眼,我不願長大,可時間步履不停,我又該如何停止啊!那時的他正不断地受著現實給他帶來的失望。但是他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兒時的我又哪懂這些。只記得老師講他走的令人有些難受。

後來的後來我認識了王陽明,認識曾國藩等人卻遲遲沒有深入的認識他,對他的認識仿佛也停在了那一刹那。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叛逆行爲越來越明顯和父親的矛盾也開始越來越大,母親自然是向著父親,可我卻還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對於不善於言語的我,作文逐漸偏向於寫成散文。我逐漸將自己包裹在自己的世界裏,我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再後來,我讀到了《背影》,亦是他寫的一篇文章。開頭便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可後面的描寫全都是愛,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亦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愛。文章使我感覺一陣恍惚,我想不通這份思念亦不懂這份沉甸甸的愛,那時我才真正地去認識他。

他的父親是朱鴻鈞,大半生生活在清代具有嚴重的封建思想,而朱自清受新思想的洗禮,父與子的矛盾自是少不了。朱自清就讀於北京大学,而北大恰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朱自清在五四运动猛烈抨擊一切封建“綱常倫理”,痛斥封建家庭為萬惡之源,高聲呐喊個性解放的精神影響,具有了掙脫封建專制和封建倫理束縛,争取人格獨立解放的新思想。受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对传统的舊家庭伦理关系不满,具有人格独立、人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思想,而追求個性自由和解放的愿望是當時時代的特征。

他的父亲朱鴻均失业后,擧債度日,故債臺高築。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理所當然要負擔家庭的经济。面对新思想的儿子,若能稍微平等的態度與兒子进行商量,朱自清還是願意盡力承擔應盡的義務。但是老派思想根深蒂固的父亲地沒有將成年的朱自清視爲一個平等的个体,而是像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一樣要完全控制朱自清。朱自清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即使朱自清已成家立业,也依舊如此。加上,父亲的妾在中間挑唆,封建家族大家庭特有的“琐事”之事,自然造成了父子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伦理,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到揚州任揚州省立八中教務主任時,父親凭借个與校長的私教,直接拿走了朱自清的当月全部工资。这种专制式的家長行为是极其不尊重人的,这让朱自清非常不满。他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1921年冬,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这又讓他的父亲朱鴻鈞觉得自己好不容易養大的兒子翅膀一硬便抛弃了自己和這個家庭,激怒之下便不肯原諒朱自清了。

《匆匆》是他1922年3月28日所作,這篇文章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他的既興散文,更是一個方向,這不僅僅屬於他的方向,更是千千萬萬愛國青年知识分子的方向,他以時間為引,對其感嘆和詢問,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探索,在其间流露的寂寥惆怅而又激情难抑、苦恼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时期追求进步,一时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反映了时代情绪。也許有自我反省的態度在裏面,氣也消了,家還是要回的,在1922年的暑期朱自清携帶妻兒回揚州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可不曾想父親不許朱自清一家進家門,雖説在家人勸説下讓步了,卻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無趣便悻悻離去了,這不免加深的對父親的怨恨。之後這裂痕便越來越深。隨時間的沉澱置氣變成了惦記釀成了濃郁的酒,那便是濃厚的愛。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领美国的“救济粮”就連毛泽东也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他用其短暫的一生回答了他爲何而活,也付出實踐,就如匆匆一章不留一聲嘆惋。

动人的故事1(匆匆裏的故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