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决战》第11集之后,仔细琢磨了一番,应该说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总结起来,埋下了三处伏笔,而这三处伏笔恰好延伸出了三大历史事件。

小蒋的无奈

伏笔一,许久没有出场的小蒋露面了,并且提出了改革币制、重新规划经济活动、重拳肃贪等建议。同时老蒋也应允了,甚至给了小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绝对授权。当然了,老蒋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肃贪筹集资金,以此来游说美国支持自己。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

那么问题来了,小蒋接下来到底会怎么做呢?答案其实不难找,大家可以回忆下影片《建国大业》中的剧情,小蒋出任了上海地区经济管制督导专员。其主要职责是取缔囤积居奇、 疏导物资供应,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小蒋本是一心为公,可在“打老虎”的过程中打到了孔令侃,继而才导致了功亏一篑。可能有人会问了,孔令侃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能够让小蒋吃瘪呢?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2)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蒋自然是老蒋的家族了、宋是宋子文家族、孔是孔祥熙家族、陈是陈果夫和陈立夫家族。众所周知,在韩国财阀拥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而四大家族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孔令侃便是孔祥熙的儿子,其母亲则是宋美龄姐姐宋蔼龄,可以说身兼了两大家族的万千宠爱。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3)

要说孔令侃能得宠到什么地步,刚刚20岁就成为了信托局的实际掌权者。轻易到手的巨大权力使孔令侃有些狂妄自大了,甚至对一些支持老蒋的江浙一带的财阀,都直呼其名一点不留情面。当时的交通银行董事长胡笔江曾发牢骚说:

“这位孔大少爷给我打电话,就像训孙子一样,一点礼貌都不讲。要知道,我和孔祥熙是同辈分的人呐。”

于是就出现了《建国大业》中的一幕,小蒋要对孔令侃一查到底,但却惹得宋美龄不悦。之后宋美龄更是向老蒋打了小蒋的报告,说上海现在乱了套,到处乱抓乱杀。不久之后老蒋就下令停止调查孔令侃,并且宣布上海的经济管制结束。对此小蒋也是颇为沮丧,自言自语地说:

“我只有先在家里尽孝,而后对国尽忠了。”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4)

这件事在如今看来,可谓是影响深远了。正如小蒋所说 ,一切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因此振兴经济是国军的当务之急。小蒋也是这么做的,可一旦触碰到了四大家族这样财阀集团的利益时,再好治国之策也照样要付诸东流。由于可见当时国军已经腐败成风,而且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注定是时日无多了。

老蒋与李宗仁相互拆台

伏笔二,我党决定暂不渡江,给了李宗仁一个隔岸观火的机会。原本我党打算在三大战役之前,派粟裕带领一支部队渡过长江,这样可以直插敌人的大后方。但在粟裕等人的坚持下,这个计划被暂时搁浅了。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5)

原因在于国军内部派系林立,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一直想要取代老蒋,同时也已经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鉴于桂系的主力部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我党不渡江就不会与桂系发生正面冲突,而桂系也乐于看着蒋系部队遭到我党的重创。应该说此事对整个战局影响颇大,不仅有利于我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军的内部之争。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6)

由于在三大战役的失败,老蒋不得不宣布下野,而由李宗仁取而代之。不过老蒋依旧是大权在握,对李宗仁形成了牵制之势。李宗仁上台之后重启了与我党的和谈,为了表现出诚意,李宗仁下令逮捕已经被无罪释放的冈村宁次。但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汤恩伯却将命令扣押不发,让冈村宁次得以逃回了日本。显而易见,汤恩伯是老蒋的心腹嫡系,此举是刻意在拆李宗仁的台。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7)

在互相拆台的过程中,国军最终败退到了台湾。在国军的内部斗争中,老蒋还是笑到了最后。内战结束后,李宗仁出走美国,直到1965年才再次回到国内。我党不计前嫌,对李宗仁的归国表示欢迎,1969年李宗仁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杜聿明成了俘虏

伏笔三,老蒋没有采纳杜聿明的建议,决定坚守济南。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党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拿下了济南,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假如老蒋如杜聿明所设想的那样,从济南撤军以此来保存有生力量的话,或许战局不至于这么快就急转直下了。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8)

在此之后,杜聿明多次被老蒋当作“救火将军”派往各个战场,但均以失败收场。在此间杜聿明也提出过一些自己的见解,可惜都未能得到老蒋的首肯。摄于老蒋的权势,杜聿明又不得不执行命令,于1949年1月10日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被俘虏。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9)

不过杜聿明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在身为战俘得到了我党的优待。其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痼疾,逐渐好转、康复直至痊愈。1959年12月4日,杜聿明被特赦出狱,出狱之后的杜聿明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统一大业竭尽努力。1981年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在遗嘱中写道:

“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说起杜聿明来,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杨振宁。杨振宁的头衔很多,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等等,还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其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便是杜聿明的女儿,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0)

国军必败的根源

言归正传,再次梳理一下三处伏笔和三大历史事件。小蒋一心想整顿经济,无奈铩羽而归,预示着国军的经济彻底垮掉了。我党暂缓渡江,桂系则隔岸观虎斗,内斗加速了国军的败退。老蒋听不进去的杜聿明的谏言,战场上屡战屡败,间接导致杜聿明兵败被俘。由三处伏笔所引发的历史事件,恰恰诠释了国军失败的根源。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1)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问题,物价飞涨让民众怨声载道,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民以食为天,谁让老百姓吃不饱饭,老百姓自然就要反对谁。如此一来国军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军这条船是必然要翻。这也是《大决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就是为了能让老百姓吃饱饭,也赢得了民心所向。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2)

其次是关于内斗,国军并不是第一次犯这种错误。在抗张期间,老蒋曾经主张“攘外必先安内”。面对侵略者时,首先想到了不是联合所有有识之士共抗外敌,反而把矛头对准了我党。日军在抗战初期之所以连战连捷,与国军内斗内行的做法不无关系。内战时期,国军依旧内斗不休,可以说已经内斗成性了。在《潜伏》中,陆桥山和李涯同为保密局天津站的特务,还不是相互算计着。国军内部之人如此秉性,完全不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怎么可能会坐稳江山呢?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3)

最后是老蒋的独断专行,通过《大决战》不难看出,国军的排兵布阵完全就是其的一言堂。简单对比一下,便知此乃作为领袖的大忌。诚如前文所说,有关是否渡江的战略,在我党内部也是有不同声音的,不过最终还是谁有理听谁的。有一个词叫兼听则明,我党做到了,而老蒋却没有这样胸怀。不愿意倾听就意味着极有可能会错失金玉良言,此种做派又如何能让天下人安居乐业呢?

电视大决战(聚焦大决战第11集)(14)

应该说《大决战》是从多个维度来解析我党的胜利和国军的失败,已经不仅仅只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了,包含了很多必然的因果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军的失败是长期不作为沉积而致,三大战役时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