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蛏工厂化育苗技术

郭见军等

大竹蛏( Solen   grandis )是瓣鳃纲竹蛏科竹蛏属的大型贝类,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南海、韩国等地区,是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 。大竹蛏贝壳薄而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开口,贝壳表面凸出,生长线明显,进出水管短而粗 。作为浅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大竹蛏苗种来源成为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大竹蛏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经验,具体如下。

长竹蛏人工养殖模式(大竹蛏工厂化育苗技术)(1)

1  育苗设施与饵料培育

1.1  育苗设施

苗种培育车间为常用的贝类育苗车间。屋顶和窗户等均采用遮光设置,保持光照在 500~1 000lx 。育苗池选择长方形,面积16m2 ,水深1.2m ,具有完整的进排水和充气系统。另需设有专用的饵料培育车间和消毒场所。

1.2  饵料培育

在饵料培育车间,根据苗种繁育计划,应提前1~2个月开始培育单细胞藻类。培育藻类品种主要包括:金藻、硅藻、扁藻、角毛藻、小球藻等,分别开展一级、二级和三级培养。

2  亲体培养与繁殖

2.1  亲蛏的培养

亲蛏培养池需进行铺沙,铺沙厚度约为20~30cm 。铺沙所采用的海沙需清洗并消毒后使用。亲蛏培养期间,每日换水清污2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 1 / 2 。日投喂单胞藻 4 次,投喂量约为15~20cell / mL ,投喂藻类以扁藻、金藻为主,以硅藻和角毛藻为辅,可混合投喂。

亲蛏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在培育期间需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换水或加水时应减缓速度;二是投喂需以少投多次为原则,否则极易引起亲蛏的流产。同时可每 5d 使用益生菌改善池底环境。

2.2  产卵与孵化

2.2.1  产卵   大竹蛏亲贝经暂养、促熟后可顺利自然产卵。日照地区的大竹蛏自然产卵盛期为 5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繁殖期内,大竹蛏体内性腺发育饱满。因其卵子分批成熟,故可多次产卵。产卵间隔期一般为 1 周,卵子为圆形沉性卵,卵径约 90 μ m 。繁殖时,雄性个体先排放精子,雌性个体在其刺激下排放卵子。由于产卵时精子较多,需要进行洗卵。待产卵结束后用 300 目网箱集卵。需要注意的是集卵和冲洗产卵池时水流不可过急,以避免对受精卵造成损伤。

2.2.2  孵化   孵化水温为 20~25℃ 。由于大竹蛏卵子为沉性卵,所以在受精卵发育至担轮幼虫之前需每小时搅池一次,并保持水体微充气状态。孵化池内施用5~10mg/ L EDTA 络合水中重金属离子。约24h后,受精卵孵化为 D 形幼虫,正常孵化率一般在80%~90%之间。

3  苗种培育

3.1  幼虫培育与管理

孵化至 D形幼虫后要及时选优,保证健康个体发育。用250目筛绢网拖取上层幼虫或利用虹吸法吸取上层健康幼体收集于网箱中,置于培育池中进行培育。同时施用 EDTA 5mg/ L ,保持水体微充气。 D形幼虫培育密度为4~6个/ mL 。

大竹蛏苗种培育温度应保持在20 ℃以上。苗种前期投喂饵料以金藻、硅藻及角毛藻等三级藻种混合投喂,投喂频率为2次/ d ,每次投喂量为2cell / mL 。苗种培育后期饵料以扁藻为主,金藻及角毛藻为辅,投喂频率为4次/ d ,每次投喂量为5~10cell / mL 。苗种培育中后期每日投喂适量益生菌。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30cm 左右。另外,每日对幼体的摄食、生长状态等进行镜检,根据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5~7d后,幼体出现眼点,斧足伸出,进入幼体附着阶段。

3.2  幼体附着阶段培育及管理

3.2.1  投放附着基   细沙用 60 目或 40 目筛绢网过筛,经漂白液消毒后,利用砂滤纯净海水反复冲洗至干净,并注意除去余氯。将处理后的细沙作为附着基铺设于养殖池中,厚度为0.2~0.3cm 。后期随着幼体个体增长,及时加沙至1cm 。

3.2.2  附着期间管理   苗种铺沙之后,进入苗种附着期。附着期水温 22~27℃ 。饵料投喂:前期以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为主,后期以扁藻为主,少量投喂小球藻。投喂频率4次/ d 。换水频率 2 次/ d ,换水量为总水体的 80% 。需注意换水后及时补充饵料。附着期培育前期养殖密度 5~6 个/ cm2 。当幼体生长达到 2mm后,及时分池,保持养殖密度为 3~4 个/ cm2 。 5mm 时再次分池,将养殖密度降至 1~2 个/ cm2 。培育阶段定期检查幼体的摄食、生长和健康状况,特别注意饵料的质量状况和池底沙质情况。若发现沙质恶化,及时清理并补充新沙。每日换水后施用适量的 EM 菌和硝化细菌以保持良好水质。

4  繁育结果与小结

附着后的稚贝经过40~50d的培养后,壳长达到约0.9cm 。此时可将稚贝从池中虹吸至 20目筛绢框中与沙分离出池。

本文所述大竹蛏工厂化育苗技术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改良后形成的。相较于使用二层底 的育苗方式,本方法可以在保证育苗成功率的基础上减少饵料的流失及育苗过程中成本,但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水质条件。此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避免了药物使用,降低环境负担。利用有益菌调控水体中菌群结构,避免使用药物对大竹蛏幼体及养殖环境的影响。试验表明,利用消毒后纯净海水及有益菌调控,可以保持大竹蛏幼体生长所需良好水体环境。二是分批次投放附着基,保证幼体发育。在工厂化条件下试验发现,幼体刚刚进入附着期时潜沙能力较弱,附着基投放过多会影响其摄食和生长发育。分批投放附着基,可在减少附着基对幼体发育的影响同时保证幼体生长所需空间。三是育苗期间减少倒池可有效提高幼体存活率。大竹蛏幼体双壳薄脆,过多的倒池极易造成幼体的死亡。本文方法可在减少倒池的同时,保证养殖水体环境,有效提高育苗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