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里有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这篇文章里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震耳发聩的平民呐喊,也有“苟富贵,毋相忘”的未来期望。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1)

《陈涉世家》里是这么介绍秦国灭亡的导火索大泽乡起义的。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篇文章大家九年级都学过,就不再翻译了。也不知道大家上学时候有没有对这篇文章有思辨性的理解。

1975年,在湖北挖出了一个墓,里面有大堆大堆秦朝统一前的竹简。以前找到的都是几片几片,这次却发现了8大堆。这是一名叫“喜”的小官员的墓,没有金银珠宝,有的只是秦朝的律书,经过考古学者整理过后,这些竹简后来被称为“睡地虎秦简”,又可以叫做“云梦竹简”。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2)

喜是个小官,他在《编年纪》里记录了自己的一生,二十二岁担任安陆御史、二十三岁为鄢令史、二十八岁时为治狱鄢,这些都是与刑法有关的基层官职,也正是如此,他将那些竹简带进了墓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竹简里记载“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曰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说,如果迟来3到5天,会受到训斥;6到10天,将给予罚款,一副铠甲;路上遇到大雨,则免除惩罚。这么一看吴广说的“公等遇雨,失期当斩”就是错误的了,那么是司马迁说谎了吗?

《史记》原来不叫《史记》,叫《太史公书》,司马迁写《太史公书》的故事大家都十分清楚了。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3)

司马迁写完《太史公书》 没多久就没了,朝廷也不允许传播,后来经过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才开始流传,但是后来却有了残缺。

刚开始《太史公书》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

有人说杨恽是因为传播《太史公书》被杀的,有人说是他太过正直。本来与太仆失和,后来又偷偷写了《与孙会宗书》,里面内容狂放不羁,对孙会宗挖苦,对皇帝怨恨,招致横祸。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4)

这里主要是讲司马迁《太史公书》和《史记》的,关于杨恽的事情就不再说了,《汉书》上记载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

《太史公书》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而且里面有大量的宫廷秘事。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连诸侯王都没法看到。到了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当时许多篇目不对官员开放。到东汉班固父子时,已经缺少了十篇。

东汉中期,朝廷终于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流传的都是经过续补的了。

关于哪些是修改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崔适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记载皆为窜入。他认为,《史记》中有29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列传》《循吏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幸传》《日者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记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29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进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

论》“史记附益条”,涉及《史记》补窜的篇目有34篇,分别是:本纪2篇:《秦始皇本纪》《今上本纪》。表6篇:《三代世表》《汉兴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书8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世家7篇:《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齐悼惠王世家》《曹相国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列传13篇:《贾生列传》《郦商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田叔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司马相如列传》《酷吏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

有些是褚少孙所补,有些则是后人。今人张大可经过详细考释,认为窜补篇目除以上34篇外,还有《孔子世家》《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列传》,并将所有补窜篇目内容分为四类:褚少孙等续史篇目内容、好事者补亡篇目内容、读史者增窜篇目内容、司马迁附记太初以后事篇目内容。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后记事,凡22人,是司马迁对历史变迁“综其终始”的简略附记,总计1541字,这些人和事集中在两件大事上,一为巫蛊案,一为李陵案。赵生群则认为,《史记》记事迄于太初,太初以后所记载的事件,是后人补窜。

《陈涉世家》中吴广那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法皆斩。”到底是陈胜、吴广用来欺骗戍卒,还是司马迁写的时候靠自己的猜想,又或者是汉王朝用来维护正统加以修改过后的,我们都无从可知。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5)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长期对人民的苛政,但是大泽乡起义的真正细节我们已经无从可知,我们也期待着相关学者的考究,期待着相关文献的出土。

想起了那句话“历史是本人

太史公书什么时候称为史记(太史公书与史记)(6)

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真正的历史有一天能发现吗?我们的历史能流传下去吗?这个要问后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