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人脸识别监控、塑料瓶科技拆解分类、垃圾焚烧发电效用大......广州市的垃圾分类起步较早,也是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不仅市民参与率高、垃圾分类氛围好,而且通过智能科技加持,提高了分类效果,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垃圾分类新路子。9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走访各社区和垃圾处理站,对广州市民身边的垃圾分类“硬实力”进行了一番了解。

技术加持1

人脸识别监控系统:投放垃圾时就能自动识别记录

走进垃圾箱,视频系统就已经捕捉到“来者是谁”,投放正确与否,系统会自动给予奖励——本周,在黄埔区夏港街青年社区,全市首个带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垃圾箱正式投入运营使用。投入使用当天,就吸引许多居民来体验一番,大家的垃圾分类积极性更高了。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1)

记者看到,当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在距离垃圾桶半米左右,人脸识别系统已经识别出居民身份,并且自动打开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箱箱盖。居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箱里,全程不用触碰垃圾桶,方便之余,还更加卫生干净。如果是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居民则需要在触摸屏上对应按键选择操作投递。记者看到,居民刚投完垃圾,手机就收到了系统发送过来的积分奖励,凭借这个积分,每月可到社区兑换相对应的生活用品。

“早在几年前我们社区就已经采用了智能垃圾箱,我们分类投放垃圾,系统就会自动记录和发放积分奖励,每天下楼分类投放垃圾,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青年社区的居民罗女士说,现在有了人脸识别,用手机扫码注册后,后期使用无须携带手机,这对于常常忘带手机出门的人来说,无疑更加智能和便捷。

据负责开发这套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系统的广东分分生态环境科技公司负责人谢炜键说,人脸识别智能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箱体,具备自动开放、闭合、提醒、洗手、除臭、宣传等功能,并通过后台甄别,记录了居民群众每天分类投放垃圾的准确率和餐厨垃圾破袋率,以科技化、智能化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浓厚兴趣,让“家中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切实成为了广大群众喜爱、向往的生活新时尚。

青年社区居委会书记高哲强说,自人脸识别智能、定时定点集中投放模式推行以来,青年小区内700多户家庭生活垃圾总量日均下降0.8吨,而分出餐厨垃圾却日均增量0.3吨,餐厨垃圾破袋投放率达95%以上。接下来,为了便于居民投递垃圾更加方便,清晰引导居民到开放时间的垃圾投放点投递垃圾,避免多走路,还会推出“分分联动”小程序,居民一点开就可以看到周边的垃圾投放点是定时和非定时,在准备投递过程中还可以导航到就近开放的垃圾投递点。

技术加持2

“中央大脑”大数据分析,垃圾分类成效了如指掌

在大龙街餐厨垃圾处理站的运输线路调控室,这里俨然是餐厨垃圾收运的“中央大脑”,工作人员坐在屏幕前,就能掌握辖区内5条餐厨垃圾收运路线的实时收运情况,包括车辆的运行、收运垃圾的重量、收运的进度,全部都在屏幕上即时反映。工作人员只需用鼠标操作,就能从系统中调取各个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对每天每月乃至年度的收运情况,都了如指掌。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2)

“我们的餐厨垃圾全部数据量化,通过大数据计算生活垃圾减量率,对各个收运点进行考核。" 大龙街武装部部长王文喜告诉记者,大龙街通过强化收集管理,倒逼前端达标增量。街道辖内共设 278 个分类投放点,各村(居)分别按网格或楼宇进行分片收集,规划 5 条餐厨垃圾运输路线,配置 5 辆可实时精准测定运输重量的餐厨垃圾运输车。根据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估量,与餐厨垃圾收运量进行对比,得出生活垃圾减量率,按照生活垃圾减量率对物业小区、村居进行星级评定,对餐厨垃圾运输线路落后的落实挂图督办、插旗标识,持续提高前端分类环节的精准度和收运总量。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3)

大龙街构建的“定线路、定专人、守设备”的“三定”餐厨垃圾运输处理模式,正是广州垃圾分类“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垃圾分类收运原则的真实写照。早在2012年,广州就确立了“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垃圾分类原则,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宣传引导,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实践。现在,广州已经形成了“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垃圾分类投放原则,“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垃圾分类收运原则,“焚烧为主,生化为辅,填埋兜底”垃圾分类处理原则等三方面共识。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宣传发动和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普遍认同、支持,对垃圾分类是城市文明水平的具体体现和低碳生活“新时尚”形成了共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技术加持3:

垃圾焚烧厂成为打卡热门地,叹咖啡吃点心好有滋味

据市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市城市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日产生活垃圾超过3万吨,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在增长,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巨大。近年以来,广州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在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上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终端处理设施,解决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广州已建成16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包括7个资源热力电厂、5个填埋场、4个生化处理厂),在建14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包括5个资源热力电厂、4个填埋场、4个生化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厂),焚烧处理能力达1.55万吨/日,生化处理能力达4680吨/日。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4)

在黄埔区云埔街,大件废弃物拆解点基础上经过升级改造,引进设备设施,组建了云埔街再生资源回收中转站。中转站现有废旧塑料自动分拣线 1 条,海绵、纸皮打包压缩机 2 台,可实现回收、分拣、脱标、压缩、打包等全流程处理。月均回收废玻璃约 5 吨、废木材约 70 吨、废塑料约 120 吨、废金属约 6 吨、海绵约 3 吨。

在这个中转站,分拣员成为了辅助,真正实现塑料垃圾拆解分类的是一台大型的塑料瓶拆解机器系统,该系统通过管道连接,纷成多个组成部分,只需人工倒入塑料瓶,机器就会自动拆解塑料瓶的瓶盖和瓶身的包装纸,并且能分类存放。塑料瓶在经过压缩后,被压成一块块长方体形状,运往下一级回收企业,用以回收再用制作塑料原材料。瓶身包装纸则用于农业用的塑料膜。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5)

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也成为了市民的参观打卡点。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烟囱观光平台就是一条市民打卡游热门地。在这里,不仅能观察垃圾焚烧的全过程,还能搭乘电梯进入南烟囱 92.5 米高的观光平台。这里四周采用大幅的落地玻璃,可以 360 度俯瞰周围的景色,由于电厂选址在山上 , 海拔超过 262.5 米,观光平台俯瞰的视角非常好,可以看到四周绿树成荫的群山、蜿蜒盘旋的公路。观光平台这里还可以作为环境优雅的观光餐厅,市民可以在这里叹咖啡、吃点心,别有一番滋味。

经统计,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接收处理生活垃圾3500余万吨,实现垃圾焚烧、沼气发电超50亿度,确保了全市垃圾终处理设施安全运行和环保达标排放。2018年起广州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垃圾围城”问题得到破解。但是根据广州城市高速发展形势和垃圾增长趋势,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仍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实践,也是减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的关键所在。

数据:

居民分类知晓率、参与率高,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目前,垃圾分类成为了广州城市文明风貌的一张“新名片”。广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居民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到99.1%、95.5%。3653个物业管理小区、2907个非物业管理居住区全部完成楼道撤桶、定时定点投放,配置1.6万座垃圾中转站、3501辆分类收运车辆,1492条分类运输线路,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提前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目标,在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现有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广州垃圾分类来得更轻松更高效)(6)

天河区林和街道早早就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与区城管局等职能部门多次现场研究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街道党员干部坚持先学一步,学深学透,率先掌握,带头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党员居民自觉分类。党员居民时时处处发挥示范作用,不仅自己做到分类正确投放,还引导家人亲朋好友同事正确投放,主动担负起垃圾分类投放监督员任务。

小区采取科学撤桶。社区召集村民代表、股东代表、楼栋长等召开座谈会,耐心分析撤桶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于2019年11月28日顺利完成林和苑小区全部楼宇楼层撤桶工作。同时科学选址,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保洁公司、居民代表等多次召开协调会,征求收集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聘请设计单位对收集点选址、误时投放点选址进行设计,并将设计图、效果图及时在小区内进行公示。

有特色的是,结合小区居住了来自21个国家的外籍人员的情况,小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在楼道、电梯口、中心花园、长廊、垃圾投放点等地,张贴英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种的垃圾分类宣传和温馨提示,精准指引外籍人员实行垃圾分类。

小区还准时段设置,结合小区居民生活规律和外籍人员回家晚的实际情况,小区定时投放点的夜间投放时间延长了半小时(延长至晚上21时30分)。街道在小区安装“广州供销·穗回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分为饮料瓶、纸类、织物、金属/塑料回收等。居民可通过扫码投放或手机号码投放,选择对应的回收类型,在投递完成后屏幕会显示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平台商城相应的物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全杰 通讯员 成广聚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