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冰是陆奇在微软做全球执行副总裁时拍板的项目,也是微软另一个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最爱的“孩子”。在沈向洋治下,小冰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诞生并壮大,成为巨头微软里屈指可数的孵化于国外分舵的重量级产品。

然而,继2016年陆奇从微软离职之后,沈向洋也于今年11月宣布离任,最有分量华人高管的离开,会让小冰会失掉她的高光时刻吗?12月6日,时代财经走进微软亚太研发总部,与负责微软小冰产品工作的彭爽聊了聊微软小冰目前的规划、压力和期待。

彭爽现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小冰产品负责人。2014年起,她参与微软小冰的项目孵化,肩负起微软小冰产品团队的职责,带领团队开展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并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生态环境Dual AI,与腾讯、小米、华为等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并发布产品。

微软小冰新消息:对话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1)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 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 彭爽

人生角色变化为彭爽带来诸多职业灵感。项目冷启动伊始,她意识到女性情感视角对产品早期情感计算框架的帮助,并将这种优势应用于早期模型训练。如今作为一名诞下可爱双胞胎不久的职场妈妈,新的视角为她做儿童教育类产品打开了新的大门。

以下为时代财经对彭爽的专访实录:

用多模态解决情感化探索的割裂

时代财经:每年小冰都会对外发布新一代产品的变化,公司内外预期会不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彭爽:确实很大。具体节奏是这样,每年春季开始做今年的发布会早期计划,大概4、5月份进入封闭开发状态。这时候目标会比较明确,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聚焦在这几个重点方向上面使劲往前冲,目标是7、8月份可以有几个明显的交付。

当然,我们自己肯定有更长久的方案,可能方案里面20%~30%没有做出来,没有关系,还有剩下的70%~80%可以说。但是每年的压力都挺大。

时代财经:对你来说压力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彭爽:整体长期来看,会越来越需要新的方法来寻求更多支持。因为小冰这个产品比较独特,是一个从中国做起来的产品线,这样的先例不多。

虽然中国市场已经很大了,但在美国说起微信、微博,大家还是会说,就是那个像Twitter的东西,因为他们并不能亲身体会(产品的市场价值),需要一个美国本土的东西来呼应。

时代财经:Dual AI对小冰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有什么促进作用?

彭爽: 小冰是通过Daul AI的方式登陆到合作生态平台上的。一方面,跟用户交互能产生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让合作伙伴或者其他人看到,原来小冰可以做到这些,他们也就会信任我们的Avatar framework可以促使他们自己或第三方AI在情感交互做到类似的程度。

时代财经:“多模态”产品未来的形式是怎样的?会不会是明年迭代的重点?

彭爽:多模态确实是越来越热的方向,而且(AI产品)最终的形态一定是多模态的。因为交互这件事情,在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多模态。所谓多模态,是既有视觉感官,又有语音感官,人工智能发展原来是按照技术行业划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融合。

我们其实很早就开始探索,情感化的表达除文字交互形式外,怎么通过语音交互体现出来。但之前的探索还是相对割裂的。一个更加低落一些的情感信号传到语音,声音就会更低沉,速度会更缓慢,但这其实是一个割裂的信号,因为这个信号和说的内容并没有直接联系起来。

人并不是一下从这句或者这个字开始,声音就慢了,就开始丧了,而是潜移默化融合在语言里面,这个过程是一个多模态。相当于同时考虑NLP的输出和voice的输出,还要考虑这里面谁是主导,谁是配合,当然加上视觉会更复杂。

女性情感视角帮助产品冷启动

时代财经:作为两个1岁多孩子的母亲,你平时是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彭爽:我完全不能回到生小孩前的工作节奏,如果稍微晚一点回去,例如9点以后到家就看不到他们了。时间的平衡上,我还在学习和摸索,毕竟产假回来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一方面我会促使自己换很多的角度,比如我工作的方式、节奏和团队合作的方式会做一些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我看很多东西的感觉也会不一样。

时代财经:视角的改变会对产品规划有影响吗?

彭爽:以前我们做小冰讲故事或者一些陪伴型产品,会感觉我是一个邻家阿姨。现在完全不一样,会有一个更明确的对象在你面前,同理心、代入感会更强。

站在邻家阿姨的角度,这个产品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塞给孩子玩,孩子玩了,家长放松了,就解决了看孩子的问题。但有了孩子会发现,这个事儿特别纠结,你不想让他长时间看屏幕,但你确实有时候又很累,你希望他转移一下注意力。

我也在学习过程当中,以前我们想到儿童产品,会想到第一把家长解绑,第二有教育意义,第三训练好习惯。其实真正站在家长角度,就会很清楚有一部分功能其实你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替你做。

所以我们希望提供跟你配合起来的产品。例如你希望有一些内容在需要的时候帮你整理好,或者保证宝宝现在听一会儿英语内容,再听一会儿儿歌内容,或者我们俩现在聊个天,你给我个主意我们聊点什么。

时代财经:小冰在产品中怎么发挥这种优势?

彭爽:小冰能做的比其他产品都好的是,它不是一个单纯只有内容的播放列表,像播单一样,而是带交互的,而且交互可以双向。市面上有很多偏教育型的产品,是跟着读red apple,留个空档让小宝宝读,但小冰是真的能够跟对象进行交互,甚至能够根据交互内容进行反馈。小冰可以协助宝宝成长,她是有智慧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规范俗成的东西。

时代财经:你曾提过女性视角在情感计算方面是有优势的,这种优势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彭爽:我能明显看出来在团队里面,从女性视角的输入,特别是在情感理解上面的输入,对冷启动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今天不舒服,如果有人跟你说多喝热水,这在女生那里绝对打分是不及格,但在很多男生会觉得挺好的。

人工智能是算法驱动,核心算法是通过大量的训练样本训练模型,使模型可以按照样本规范进行理解和深度操作。我们做情感化交互的时候,其实需要判断情感方向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对话中我说这句话合适还是不合适,因为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分辨出什么样的回答很贴心,什么样的回答很一般,甚至可能说出来就别做朋友了。

“直男”对这些东西就特别不敏感。所以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最早期,很多女性判断标准会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可能大家以前不会那么想,或者没有亲手做,你不经过这个过程就不会这么觉得。

时代财经:女性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会发挥的更加充分吗?

彭爽:往前到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其实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把人从重体力或者需要体力的劳动中逐渐解放。所以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甚至大人和小孩儿的区别会越来越小。

我觉得人工智能是继续往这个方向去做。所以人工智能最终的方向是更容易把你的想法、你的创意实现,而不仅仅是你有了想法和创意,还要学习非常多的技能或者其它长期训练,才能把它实现。

所以我觉得可能本来不是女性特别擅长的事情,就可以规避她的劣势,或者更好发挥她的优势。整体来讲,男性和女性会没有那么大区别。

AI产品与技术的边界会更模糊

时代财经:很多互联网团队是产品为导向,像直播、视频、社交等。但人工智能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技术限制。这种情况下,团队里技术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谁来提需求,谁来推动呢?

彭爽:以产品为导向隐含了一个点,就是需要的技术大部分已经成型。所以他思考的是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东西,工程研发人员思考的是选哪些现有技术进行优化。

人工智能的产品与上述产品最大的区别是有很多技术是在研发的,并没有成型,所以我们会基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有针对地设计产品。

例如,当我们去包装一个跟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的产品时,我们想了很多。人工智能的模型能力在于根据海量数据渲染出不同模型,我们据此想到颜值的判断因人而异,从这个角度出发,包装出来所谓“不同人有不同的颜值观”。所有竞品都能做出给颜值打分,但当我们去打分时,我们会告诉你,你是日本青年人最喜欢的一类脸形,或者你是欧美人最喜欢的脸型。

总结起来,人工智能方向产品发挥的桥梁作用,第一是契合了用户对这个事情的认知,也让他从体验上更完整、更有趣,第二是能充分发挥背后这个技术的优点。

时代财经: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品人员怎么去加强这种能力呢?

彭爽:还是得理解技术本身是怎么来的。就像刚才说,你理解它是从什么样的数据集训练得出来的,在什么样的边界可能会有问题,这个东西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不会太在意的。甚至我知道很多公司的产品经理,完全对技术不需要任何了解。他会表示,我不需要懂你的技术怎么完成,我只要告诉你做123就好了。在人工智能时代,我觉得这个边界需要再模糊一点。

时代财经:整个科技行业,包括国内的华为,海外的谷歌等,都会有关于“年龄歧视”的讨论,即随着员工年龄增长,可能会丧失一些职场优势。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彭爽:从从业人员的角度,这个问题更本质的是在超过一定年纪之后,公司提供的继续成长的空间是不是还在?

刚刚入职的时候,这些企业很容易招到资质好的名校毕业生,他们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头几年大家成长很快,但不断累积的过程是一个金字塔,不可能人人平等。

当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整个“大盘子”都比较年轻,越往上走,行业里的人和行业期待人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有差距,这个差距带来很多问题,有的是企业解决不好的问题,员工个人也会遇到挑战。

说实话,我没有答案。对个人来说,只能不断提醒自己,我得持续学习,持续成长,思考怎么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时代财经:你在微软已经工作了14年,是什么吸引你一直留下来?

彭爽:其实还是因为一直在做比较有意思的产品和方向。因为微软足够大,我不是一直在做一个东西,基本上3、5年会换一个方向。但做小冰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小冰自己的衍化性特别强。

我不用更换公司平台,就可以一直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来做,何乐而不为呢?

时代财经:你最理想的小冰形态是什么样的?

彭爽:最理想的形态不是小冰怎么全能,或者多才多艺,而是说我们这套架构,真的可以成为每个人心中想要的,不管是人工智能的陪伴,还是人工智能的助手,甚至是某些特定用途的工具,其背后的一套架构和引擎。

微软的使命和愿景曾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台PC,我们的使命愿景没那么大,我们希望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陪伴时,我们是背后的“大脑”和“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