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最大的局限,就是自己“所知”的世界。

庄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庄子人生的局限)(1)

一、

不管一个人多聪明,都逃不了自己思维局限的禁锢,思维局限也注定了一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当他用自己的自以为是决断和主导人生时,无疑就陷入了思维的禁锢之中。

所以,人生的失败并不是败在了“不知道”,恰恰是败在了自己的“知道”。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说大海的事,因为他被井底这狭小的空间所局限了;不能和夏天的虫谈论冬天的冰,因为夏天的虫被时间所局限了;不可以和孤陋寡闻的乡下人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局限了。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思维局限,当他看不到局限之外的事情时,只会陷入局限的漩涡之中,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他的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付出代价。

庄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庄子人生的局限)(2)

古代有一群商人,他们想一起渡船去对岸做买卖,他们找到渡海的船,但是发现自己并不太熟悉对岸的路,需要找一个导游。

于是大家一块寻找,找到了一个导游,在导游的引导下出发了,当他们走到对岸时,发现有一座祭祀的祠堂,按惯例必须杀活人祭祀才可以通过。

于是这群商人就商量说:“身边都是一些亲戚朋友,只有这个导游是陌生人,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导游杀了吧。”

于是,他们便杀了导游来祭祀,祭祀完毕之后他们又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结果都被困死在荒野之中。

很多人为了得到人生的智慧与财富,就以败坏德行,违背道义作为代价,最终导致自己迷失方向,困死在“山野”之中。

这样的行为看似聪明机巧,但是这样的机巧也成了人生的“自掘坟墓”,未来的路还很长,真正能让你在一条路上走的顺利和坦然的,一定是道义和善良,而有的人却因为只看到短暂的利益而放弃了这些东西。

所以,不要在任何情况下为了短暂的利益而违背长久的根本,做好长远的打算,才是避免认知局限带来问题的智慧。

庄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庄子人生的局限)(3)

二、

《庄子》之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拜见宋王,得到了十辆车的赏赐,这个人就用这十辆车向庄子炫耀。

这个时候庄子就对他说:“河边有一个贫困的人家,靠编织芦苇制品维持生活,他的儿子潜入深渊之中,获得一个价值千金的宝珠,这个父亲就对儿子说‘把石头拿来砸碎它吧,这个千金之价的宝珠,必定是在极深的九重之渊的骊龙之下才得到的,也必定是骊龙在睡觉的时候,如果骊龙醒着,你哪有机会呢’?”

庄子所说这一番话的论点是站在福祸相依的角度,故事中的人获得骊龙之珠不过是一种侥幸,不是一种必然,而这种侥幸就是以生命作为代价,如同宋王赏赐车子一样。

宋王能够赏赐十辆车子,一定是在宋王开心的时候,也就是他“昏睡”的状态,宋王既然能赏赐你车子,他也能赐给你刑罚,假如说宋王一旦清醒过来,或者是发脾气的时候,那就是你遇到灾祸的时候。

锦衣玉食,富贵爵禄,表面上看似乎是让人值得人羡慕的尊贵地位,但是用另一种角度来看,何尝不是给自己带来危险的根源呢。

庄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庄子人生的局限)(4)

这个道理就像是与虎谋皮一样,和富贵相伴的都是灾祸,你何必炫耀自己用生命换来的荣耀呢。

世俗之人常陷入“与虎谋皮”的思维陷阱之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富贵所带来的荣耀,但是看不清富贵背后藏着的灾祸,甚至会为了所谓富贵而违背道义,在人生享受富贵的同时,也已经成了富贵的牺牲品。

那么人们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想要逃避思维局限的禁锢,就要做到放下自以为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着主观意愿施为而改变的,凭主观意愿施为的必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的也必定会失去。

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和聪明机巧,不要凭着主观意愿去施为,在自以为是的行为中稍加收敛,便是真正符合自然之道的智慧。

庄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庄子人生的局限)(5)

因为人的思维局限就是从“自以为是”之中而来,当你放下了自以为是时,便能放下了思维对自己产生的禁锢,这样的心态和思维,才能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不到的事情,这就是逃离思维局限的根本。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