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百科全书(全方位了解史记)(1)

推荐阅读(了解)书目

Ÿ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Ÿ汉· 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会注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Ÿ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

Ÿ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Ÿ张大可《史记研究》,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Ÿ陈桐生《百年<史记>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心态变化

(一)20岁以前

Ÿ“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2、卒年的两种说法

A、卒于武帝末年说。

Ÿ《史记·太史公自序》“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裴骃《集解》引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及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

B、卒于昭帝年间说。

Ÿ程金造《史记管窥》根据四个方面的证据,认为司马迁卒于昭帝之时。

二、“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发愤著书”的理论内涵及学说意义

第一: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

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Ÿ《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大概到魏晋时期才逐渐被称为《史记》。

Ÿ相关论点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五》“为太史公书”条、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

史记百科全书(全方位了解史记)(2)

A.纪传体

Ÿ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Ÿ《本纪》十二篇

Ÿ《表》十篇

Ÿ《书》八篇

Ÿ《世家》三十篇

Ÿ《列传》七十篇

Ÿ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张守节《五帝本纪·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

刘知几《史通卷二·本纪》:“盖纪者,纲纪庶

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

Ÿ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

 司马贞《史记·三代世表·索隐》:“《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Ÿ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马贞《史记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Ÿ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世家》:“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称,名为世家。”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Ÿ列传: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伯夷列传·索隐》 :“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记功臣贤人之言行以注《本纪》,表示人臣拱卫主上。

ŸB、“太史公曰”的史论形式

Ÿ“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继承并发展《左传》的“君子曰”而来的一种史论方式,完成了由《左传》的“君子曰”以来的史论的自觉。此后,正史多以这种方式展开对历史人事的评论,甚至于影响到小说创作领域,如《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即是。

C、断限

Ÿ《史记》的下限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影响较大的有“讫于麟止说”和“止于太初说”。

Ÿ《太史公自序》:

Ÿ“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Ÿ“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D、增补

Ÿ班彪《史记论》:“(司马迁)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Ÿ《汉书·艺文志》:“《太史公书》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

Ÿ唐代李贤为《汉书》做注,明确指出:“十篇谓迁殁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传、傅靳列传。”

Ÿ元、成时,褚少孙为《史记》补缺,今所见“褚先生曰”的内容即为其所补。

Ÿ余嘉锡《太史公书亡篇考》(《余嘉锡文史论集》/《余嘉锡论学杂著》)

《史记》的注释

Ÿ唐代之前,存在多种《史记》的注释,但大多亡佚了,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

Ÿ四、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Ÿ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Ÿ通古今之变:

通过对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方法:“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成一家之言:

Ÿ“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Ÿ“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Ÿ“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五、《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技巧的成熟:

1、独到的叙事结构:

大结构: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

“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郑樵《通志》

小结构:依照作者对传主的认识了解和发现,以及由此所确定的每一篇作品的主题来具体组织安排的结构。

Ÿ串珠式:《项羽本纪》

Ÿ双线式:《淮阴侯列传》

Ÿ纠结式:《廉颇蔺相如列传》

Ÿ对比式:《张耳陈余列传》

2、合理的叙事时间

叙事速度:

叙事顺序:

顺时:按年月日的顺序依次序写所发生的史实;

倒时:打破、颠倒自然的时序,将后面的事件放到前面来叙述;

停顿:在叙述一个或两个事件时,需中断一个故事,插入另一个故事 。

3、多角度的叙事视角

Ÿ全知视角:指叙事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对要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所叙述的历史人物的优点、弱点、长处、短处、人物的情感变化、内心活动及历史人物之间隐秘的对话等无所不知。

Ÿ限知视角:是叙述者被限定在某一范围、某一局部进行叙事,所知是有限的,作者对于世界人事的审视是通过具体人物的眼光来完成的。

4、纯熟的叙事语言:

第一:叙事语言眉目清晰。

第二:叙事语言生动传神。

第三:叙事语言或褒或贬,带有作者的 感情色彩。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抓住特征,精心选材。

《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 鸿门宴 垓下之围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抓住特征,精心选材。

《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 鸿门宴 垓下之围

巨鹿之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Ÿ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2、两两对照,烘托人物。

《李将军列传》

(1)与匈奴射雕者对比,突出李广射技高超。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2)与名将程不识对比,突出李广的治军简易。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3)与李蔡对比,突出李广的怀才不遇。

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3、心理刻画,展现灵魂。

[1] 安排人物独白来描写心理。

[2] 以人物自唱诗歌来展示内心世界。

[3] 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4、互文见义,突出重点。

互见法:《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六、《史记》的风格特征

1、浓郁的悲剧气氛

(1)悲剧人物的划分:

社会地位和影响:

A. 英雄悲剧:项羽、陈胜、晁错等

B. 普通人的悲剧:荆轲、高渐离、聂政、程婴等

原因:

[1] 性格悲剧

[2] 社会悲剧

[3] 性格社会悲剧

(2) 悲剧精神的主要表现:

A.悲剧主人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行不懈的奋斗,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人生命的活力。

B.悲剧主人公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C.悲剧主人公都具有正义感和高尚的情操。

2、爱奇的审美倾向

Ÿ汉·扬雄《法言》:“子长多爱,爱奇也。”

Ÿ宋·曾巩《元丰类稿》:“斯亦可谓奇矣。”

具体表现:

[1] 表层的奇

[2] 深层的奇

[3] 文学家的爱奇

七、《史记》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影响

Ÿ[晋]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Ÿ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Ÿ(一)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Ÿ 1、史学精神的影响

Ÿ 2、体例的影响

Ÿ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Ÿ(二)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Ÿ 1、“发愤著书” 对后世文学精神的影响

Ÿ《报任安书》:

Ÿ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Ÿ[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Ÿ[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Ÿ[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Ÿ[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2、对古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以韩愈为例

韩愈《答刘正夫书》:“汉朝人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1)“太史公文,韩得其雄。”(刘熙载《艺概》)

雄深雅健

A、大量使用虚字。

清·刘大魁《论文偶记》:“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Ÿ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六:“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词。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词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B、发端突兀,先声夺人。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西南夷列传》)传之起首如青山霹雳,如平地奇峰,突兀得势,入后步步照应,有破竹之势。”

清·魏禧《日录论文》:“韩文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

清·刘熙载《艺概》:“韩得史公之雄,雄者善用直捷,故发端便见出奇。”

C、多用排比句。

(2)“韩柳文法祖《史记》”

宋·吴子良《林下偶谈》:“退之《获麟解》云:‘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句法盖祖《史记·老子传》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3)人物传记得“龙门神髓”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乞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Ÿ明·茅坤:“通篇句、字、气,皆太史公髓,非昌黎本色。”(《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引)

Ÿ乾隆皇帝:“叙致曲折如画,真得龙门神髓,非徒形似也。”(《唐宋文醇》卷引)

3、对后代小说的影响

Ÿ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随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Ÿ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

Ÿ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金瓶梅》是一部《史记》。然而《史记》有独传、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金瓶梅》却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共和一传,内却又断断续续,个人自有一传。故知作《金瓶梅》者,必能作《史记》。”

4、对后世戏剧创作的影响

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统计,现存132种元杂剧中,《史记》戏有16种。大体可分为两类:

(1)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歌颂忠臣义士为主旋律的戏。《赵氏孤儿》、《介子推》、《豫让吞炭》、《周公摄政》等。

(2)抒发作者感世之叹、寄托内心理想,追求建功立业,宣扬快意恩仇的戏。《冻苏秦》、《追韩信》等。

Ÿ《刺客列传》:“(豫让)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黥(qing)布列传》:“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气黥布》第三折:

【牧羊关】分明见刘沛公濯(zhuo)双足,觑当阳君没半星,值气得咱登登按不住雷霆,眼睁睁慢打回合,气扑扑重添呓挣。不由咱不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却不道见客如客,轻人还自轻。……

【正末做背科云】今日这一杯酒不打紧,使后代人知汉王几年几月几日在英布营里跪送一杯酒,咱英布死便死也,死得着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