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1)


文—思君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看电影、聊土家,欢迎关注我



我敢肯定只要是女孩子,曾几何时都曾幻想过自己披上嫁衣的那一天。作为一名土家族女孩儿,更是如此,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早就对土家族带有民俗特色的婚俗很是期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剧烈冲击,鄂西南的土家族基本已经被汉化。婚俗大多也都变成了千篇一律而又随处可见的婚礼,几乎很难再找出半分土家婚俗的影子,很显然,这是令人十分痛惜的。

但我对于土家族的一切依旧保持着很高的热情,作为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自然是没错的,但因取其精华,而非“拿来主义”,而后丢掉本民族的文化。

作为少数民族,还是应该多多保存本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续,也才能够使得国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精彩纷呈。

所幸的是,去年我回到家乡参加了几场婚礼,我发现土家族那些传统的婚俗,又再次被慢慢地重回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今天我会从男孩儿和女孩儿如何认识?如何说媒?如何议婚?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看一看土家族原汁原味的婚俗。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2)

土家族婚礼


01、相识——想要撩到土家阿妹?那你需得会唱歌跳舞、拉弓射箭。

“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

——《竹枝词》晚晴土家文人.彭勇行

这句诗描绘的就是摆手舞时的情景,摆手舞时土家族的传统舞蹈,现今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根据情景的不同,动作也是千变万化的。

在歌颂劳动美好时,舞蹈动作是改编于人民劳作时的动作;当然用于表达爱意之时,舞蹈动作就变为了深情款款。

其实关于土家摆手舞的起源有许多中说法,当然最多的说法便是说起源于祭祀,今天我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总之摆手舞有一重要作用就是用来男女求爱。

在摆手舞接近尾声之时,小孩子们都会自动离开。留下青年男女在场,他们可以继续跳舞,也可以互诉衷肠,当然还可以向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示爱。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3)

土家摆手舞


当然,这样的环境下,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子的,那么怎么办呢?两个男子便会比赛拉弓射箭,胜利的那方便可以继续向着喜欢的女孩表达爱意,而输掉的那方就会束手离开。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下恩施女儿会。因为我曾去过几次,这场盛会基本还原了巴人的原始婚俗,在女儿会也会看到青年男女们跳摆手舞,对唱情歌等等。虽然有些艺术的加工,但却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展现。

其实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家族的婚姻恋爱都是十分自由的,所以摆手舞也只是他们相识的一种方式,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唱情歌。大山的子民,对于唱歌自然是钟爱有加的,比如在恩施地区现今还广为流唱的有《六口茶》、《黄四姐》……

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改土归流以后,算是比较雅的民歌,还有一些,在改土归流之时被汉人认为是伤风败诉,而流失了一些。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收录于《三峡民间文学集萃》中的一首:

“绿豆开花一条线,

去年想你到今年。

去年想你年纪小,

今年想你一头面,

好事姻缘未团圆。”

这是一首情歌节选,可以看出土家族人的热情豪迈,敢爱敢恨的个性。所以若是在眼前,要想撩到土家阿妹,要能唱能跳,还要能拉弓射箭。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4)

恩施土家女儿会


02、说媒(亲)——要有三顾茅庐的耐心,不过不是你,而是一把雨伞。


据《土家风俗志》记载,在改土归流以前,土家盛行姑表婚,其中这样写道:

“姑家女,伸手娶;舅家女,隔河叫。”

饶是如此,其实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婚恋还是十分自由的。经过我上面介绍的摆手舞唱情等,就可以看出来了。

但是如果你以为扎样就可以娶一个土家阿妹,那你还是想得太简单了。歌尽管唱舞尽管跳,但若是想要娶,那就为时尚早。

两个人互生好感之后,就需要请媒人去说媒(亲),这个时候也是有讲究的,毕竟好事成双所以去的媒人必须是两个。媒婆去的时候可不能够两手空空的去,什么不带都可以,但是一定要带上雨伞。

即便是不下雨,即便是女方就是你的邻居,也必须要带上一把雨伞,因为这时候的雨伞不仅仅是把普普通通的雨伞,在土家人的眼中媒人带来的雨伞叫做“团圆伞”,预示着亲事圆满。

雨伞被赋予了这么神圣而庄严的使命,你以为带着她去就可以抱得美人归吗?当然不是,这样的雨伞也是会吃闭门羹的,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起码它也要三顾茅庐之后,才能够完成它美好而神圣的使命。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5)

土家人与雨伞


在《中国土家族风俗》一书中,就写到,这把雨伞基本都要去女方家三次,每次去放的位置不同,寓意也就不同。

第一次,媒人带着雨伞见女方的父母,雨伞是不能够进门的,必须将雨伞倒置于大门外,媒婆空手进去见女方父母。女方父母便问:“今日喜走?”媒人自有一套说辞,“贵府闺女XXX人才貌美,聪明伶俐,被x家看中…………。”

媒人说完,主人基本不会答应,会回应一句:“我家丫头,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不敢高攀。”

这句话说完,媒人自然知道怎么回事了,没有明显的拒绝,就会有第二次的登门求亲。

第二次的时候,因为第一次女方没有拒绝,所以第二次的雨伞就可以进屋了,土家人喜欢叫客厅做堂屋,所以第二次,雨伞进入堂屋依旧倒置。这时候,如果主人起身将雨伞再次放置于大门外,则预示着好感,媒人可以继续说明男方情况。

若是没有将雨伞放在大门外,而放在土家人火坑屋旁边则意味着,此时仍旧有商量的余地,若是没有动作,那基本就不用第三次登门了。

若是女方表达了自己的好感,这时候媒人就会有第三次登门。这时候不仅仅只是带雨伞了,还要带一块儿猪肉,这时候女方父母若是将雨伞拿到女儿房内,则预示着同意这门亲事,还会设宴宽带媒人,双方商量“认亲日”(订婚日)。

这时候,媒人就需要回到男方家报喜,然后男方会感激媒人而再次设宴款待媒人。

正如土家俗语说:“婆家杀了一笼鸡,娘家还不知底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开始提亲起,男方家就不知要杀多少鸡款待媒人,才能够成功。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6)

土家婚礼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说亲之前,土家人还会有“访亲”一说。何为“访亲”?就是在说亲之前,先暗地里将女方的生辰八字找来合八字。算出不想克,才会进行到说亲这一步。

说亲完成之后就会由双方进行认亲,认亲的日子只选双数,男方到女方家必须带上礼品,要放鞭炮拜祖先,还需给女方的叔伯备上礼品,这就是恩施现在俗称的“小礼”。

当晚,男方会留宿,次日离开,女方会送未来新郎自己亲手做的布鞋。

说亲,认亲到这一步就基本完成了,但若是你以为这就可以开开心心娶到土家阿妹,那还是不可能的。因为接下来,你还需要议婚。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7)

土家儿女


03、议婚——猪尾巴的作用可不在吃,而被重新赋予了美好意义

议婚处在订婚后,结婚前这个关键的位置,决定着你最终能不能抱得美人归。所以在土家婚俗之中,处在议婚之时,新郎每年都需要在大年初一带着礼品到女方家拜年。

而这份礼品中有必不可少的一样便是割掉了尾巴的猪后腿一只。这里需要划重点,必须是割掉了猪尾巴的,为什么呢?

因为猪尾巴在这里可不是用来吃的,也不是屠夫不小心割掉的,而是用来确定是否结婚的。

如果男方放上了带有猪尾巴的猪后腿,那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就是要在今年结婚。

如同土家俗语所说:

“树上的果子肥了也熟了,坡上的小米老了也该摘了,迎娶新娘的花轿今年就要抬来了……”

这算是无声晓谕对方的意思,但是你以为男方送上带猪尾巴的猪后腿,女方就一定会收吗?并不是这样的。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8)

猪尾巴


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彭图湘的纪实散文《猪尾巴信》,里面记录的是关于他回到老家时,遇见他表弟的一件事,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在回乡的路上,他遇了兴高采烈地表弟,他上前询问时,他表弟给他看了礼品中带猪尾巴的后腿,结果正当他恭喜的时候,他表弟却眉头紧缩,告诉他,去年他也送了,但是猪尾巴却被割掉送了回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并非是送去的猪尾巴就一定会被收下,反而会被割下来送还给男方,这预示可能女方尚未备好嫁妆,或许是男方尚未立业,还有些不放心等原因。总之女方割下猪尾巴的意思即是说:

“山果子会熟的,不要忙于采摘,好日子长远哩,不要选在今年……”


你们看看,在土家族一个猪尾巴就能无声的传递这么重要的信息,是不是感动意外又很有趣了?

所以在土家,雨伞也许不是拿到撑的,猪尾巴也可能不是拿到吃的。这两样稀松平常的东西,带着的是美好愿望,关乎的是两个年轻人的一段良缘。

土家族女人的婚姻风俗嫁妆 想要娶到土家族小姐姐(9)

土家女儿们


结语:

无论是雨伞还是猪尾巴,都融合了土家族人精妙绝伦的智慧,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当你觉得可以,我觉得不行;你认为时候已到,我觉得为时尚早,大家无需争论和辩解,就将所有的话通过物体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样看来,土家人实在算是将象征手法和戏剧化情节糅合起来的大师。

看完这篇,记得喲,土家人的雨伞可能不是用来遮雨的,猪尾巴也可能不是用来吃的。我是思君,一名普普通通的土家女儿。

以上介绍的都是土家族传统的婚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地区已经被汉化,或是完全没有了传统婚俗的影子,亦或是仅存一些,所以在查看资料时,便将这样传统的婚俗记录下来,与你们一同分享。



参考资料:

《中国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简史》

《三峡民间文学集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