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后的第二年,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连续攻占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和居庸关。当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跪在太庙里,告诉朱元璋,他要削去燕王的宗籍,废朱棣为庶人。然后朱允炆派遣65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帅兵30万,北伐朱棣。然而,耿炳文此战大败。《明史》记载: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关于耿炳文的结局,《明史》中也有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僣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根据《明史》的说法,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中战败后,转攻为守,耿炳文非常擅长防守,朱棣攻打3日,无法攻破城门,只得退兵。但建文帝却派遣“草包”李景隆来代替耿炳文,李景隆能力之差,不用多言,最终大败。靖难之役之后,耿炳文投降朱棣,但在永乐元年,耿炳文因为穿“龙凤服饰”而犯僭越罪,畏罪自杀,享年69岁。
也就是说,按照正史,朱元璋临死前把耿炳文视为托孤大将,但耿炳文却在靖难之役中战败,最后还投降了朱棣,结局是自杀。但在云南挖出一块墓碑,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这块石碑是一个叫耿琦的墓志铭,而墓志铭的作者是沐晟。碑文写: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耿郎为我远来,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
这篇墓志铭曾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小编先介绍几个人物关系: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曾收养一位养子,名叫沐英。沐英和其家族长期镇守云南,是大明朝西南的柱石。沐英第一任妻子生下儿子沐春后去世,在朱元璋的撮合下,沐英娶大将耿炳文的妹妹耿氏为续弦,生下沐晟、沐昕等子。而耿琦,则是耿炳文的儿子。也就是说,沐晟和耿琦两人,是姑舅表兄弟。
墓志铭的意思是:洪武三十二年,长兴侯耿炳文65岁,在真定之战中阵亡。建文帝非常悲痛,亲自命人祭奠……耿琦千里投奔于我,我尽我所能的厚待他,算是给自己的安慰。朱棣称帝后,耿家没有活路,他的妻子去世,长子耿璿、次子耿瓛、三子耿瑄全部被杀,只有小儿子耿琦逃到云南,去投奔姑姑和表哥沐晟。耿琦死后,沐晟为他写下这份墓志铭。
这里说长兴侯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就战死了,只活了65岁,而《明史》中说耿炳文只是战败,4年后才死。问题的核心,不是耿炳文到底是活了65岁还是69岁,而是耿炳文到底是战死了,还是投降了。因为《明太宗实录》有美化朱棣的倾向,《明史》借鉴了《明太宗实录》。而沐晟和耿琦是耿炳文的亲属,所以,后者更可信,因此可以肯定:耿炳文死在了真定,并未投降。
无独有偶,明朝《开国功臣录》中也说耿炳文是在真定之战中战死。而且,这一战是朱棣和耿炳文第一次交手,耿炳文和他的的两位副将全部战死,关于耿炳文的失败,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耿炳文不擅长进攻(擅长防守),其次是耿炳文阵中出现内奸,战略部署被朱棣提前知道,所以惨败。但有两件事,十分难解。
第一,耿炳文战败后的第4天,李景隆就赶到了真定代替耿炳文。真定据南京1800多里路。如果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败的消息,然后再慌忙选帅,李景隆再达到真定。来回3600里路,就算全部用800里加急,李景隆4天时间也是赶不到的。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可能:在耿炳文战败前,建文帝得到什么消息,觉得耿炳文不靠谱,急忙派李景隆去代替,而李景隆到战场时,已经是耿炳文战败后的第4天了。
第二,1994年,南京出土《长兴侯夫人陈氏墓志铭》,说耿炳文的妻子陈氏去世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而朱棣攻入南京的时间是六月十三日。啥意思?朱棣刚占领南京10天,耿夫人就去世了。原因很简单,朱棣进南京后,列出了一批清算人员的名单,其中耿炳文家族在其中,耿夫人是惊恐自杀。所以,根据上述描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耿炳文在战败前,就被建文帝所不信任,急忙派李景隆去替代。第二,李景隆到达真定后,耿炳文已经战死。第三,耿炳文没有投降,而且遭到了朱棣的清算。
近代学者顾诚曾提出他的说法:耿炳文作为朱元璋的开国将领,他和朱棣都参与过徐达的北伐,二人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过。所以,当耿炳文带兵来到真定,朱棣开始装可怜,称自己被逼无奈,才走这一步的。耿炳文出面做老好人,劝朱棣退兵,然后他上奏给建文帝,希望建文帝不再为难朱棣。所以才有了下面的两个结果:第一,耿炳文被朱棣所骗,在劝说的过程中被朱棣暗算,耿炳文和他的两位副将悉数战死。第二,建文帝收到耿炳文的奏折,立即觉得耿炳文心软不靠谱,便派李景隆去代替,可是为时已晚。原来朱棣用鸿门宴杀了耿炳文,难怪朱棣会打败建文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