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中秋国庆的放假安排出来了,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今年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不调休;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共7天,8日、9日调休连上7天班。看来我们还是躲不了调休的命运,那么调休一词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要从我们的休假制度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休假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
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日单休”
周日单休制度其实也就是“做六休一”,在当时,学生一周要上六天课,工人一周上六天班,大家只有在星期天可以休息一天。大家会把需要做的事情都放到周日去做,这难得的休息日还被形象地称之为“家务日”,当时流行一句话“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第二次:1994年确立的“大小周”,也就是“单双轮流休息”
当时的国家部门意识到,我国工人的工作时间是一周48小时,而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间是40小时,但是一下子从48小时缩减到40小时,跨度有点大,所以就主张先减到44小时,所以1994年时候开始实行44小时工作制度,自3月1日起,当月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第二周星期日休息,依次循环。
第三次:1995年确立“双休制度”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签署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
同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其实就是变相规定了双休日的工作制度。从此“双休日”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四次:1999年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在双休制度实施之后,中国消费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旅游业、餐饮业都得到了明显的带动。于是在1999年,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制度,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从而连休七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七天乐”制度。80.90后应该都还有印象,当时还记得中央台还专门有档节目叫着“五一七天乐”“国庆七天乐”,主持人好像是毕福剑老师。因为有连续7天的假期,大家就会有出去游玩的想法,所以当时的旅游业很火爆,人山人海,大家旅游的体验感也慢慢地变差了。
第五次:2008年实行“小长假”模式
但是从2008年开始,国家对放假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3个长假调整为“5个小长假 2个大长假”,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全年安排5个3天“小长假”,分别是元旦、清明、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全年节日总放假天数由原来的10天增至11天。所以总的放假时间是增加了一天的。
那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不能接受调休了呢?
调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调整休息时间,把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调整到其他时间,比如:三天假期,其实是一个法定节假日加一个双休日;所谓的五天假期,其实是一个法定节假日和两个双休日。也就是说所谓的长假其实是靠本就用的双休拼凑而成的,休完之后面临的就是更长时间的上班时间。所以很多年轻人就不能接受这种的调休方法,觉得这样会更累,上班更没效率。
还有一个原因,现在的上班族,大部分是享受不到国家规定的这些节假日的,连双休都是奢望,还要面临加班等额外的工作时间。所以调休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要在增加工作时间,所以他们宁愿假期短一些,也不想调休,这样至少可以工作几天休息一下,而不是休息完了就长时间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