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事件, 要远比电影剧情更复杂 ,更狗血。原创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

电影《赵氏孤儿》给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重臣赵盾,被大将军屠岸贾陷害, 全家三百余口被杀,时逢赵盾儿子赵朔之妻赵姬怀孕, 被杀当日诞下一子赵武。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 ,全城搜捕赵氏孤儿。为了救赵武,赵家门客程婴用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代替赵武,最终将赵武抚养长大,并最终复仇。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1)

原谅我再次出戏了△

这个故事情节并非凯哥导演编造, 而是源自于元朝杂曲之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由元代纪君祥创作。后世流传的电视君和电影, 都是按照这个版本去改编的。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2)

本文今天不是为了 推倒这一艺术创作,而是从历史的角度给大家还原一下真实的赵氏孤儿前因后果。实际上, 如果未来哪位导演按照真实历史去拍一部赵氏孤儿,票房未必低于前者。

言归正传。

故事发生在晋灵公时期。赵盾是赵甩之子, 赵衰是谁?追随晋文公逃亡十九年的五贤士之一。不仅是晋文公的生平好友,下属, 还是晋文公的连襟。

当初流亡在翟国的时候, 翟国攻打戎族,得到了两个女子, 小的季隗许配给了晋文公重耳,大的叔隗的许配给了赵衰 ,剩下儿子, 就是赵盾。根据孟仲叔季的排序,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赵衰娶的叔隗家中排行老三,晋文公娶的季隗家中排行老四。

回到晋国以后, 晋文公为了感谢赵衰, 又把自己的女儿姬氏许配给了赵衰,作为正室, 剩下三个儿子赵同, 赵括, 赵婴齐。这三个人物很重要, 要记下。

此时的赵盾母子还在翟国,姬氏很是贤惠,向赵衰请求把赵盾母子迎回晋国。所以赵盾的身份, 属于庶长子。姬氏看到赵盾挺有才干, 就请求立赵盾为嫡长子,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排在赵盾之后。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是因为赵盾年长, 按照流亡时间推算, 赵盾起码大了三个弟弟十几岁。姬氏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 才建议赵衰立赵盾为嫡长子。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3)

逃亡十九年, 历经三代国君△

赵盾日后位居三军中的中军元帅,属于晋国执政,仅次于晋国国君,在晋国执政期间,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但是位高权重并没有导致他被杀, 赵盾于晋成公六年(公元前601)年去世。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4)

关于他在世期间干过的伟大事业,我简单的整理了一下。大概如下:

第一,作为执政官, 在行政和刑事、民事以及吏治方面对晋国进行整顿, 使得晋国国力大大增强。

第二,扶立新君。晋襄公姬驩死后, 遗命立四岁的太子姬夷皋为新君,赵盾觉得太子年幼,改立文公庶子公子雍,后来架不住夷皋母亲穆嬴的啼哭和指责, 又改立太子。是为晋灵公。

第三, 驱逐狐氏家族。从此位居六卿的狐氏,在晋国政坛消失。

第四,使晋国于秦国反目。赵盾准备迎立在秦国的晋国公子雍, 秦国派军队护送,后赵盾改立太子,于是击败秦国 护送公子雍的军队。秦国再次被坑了一道, 从此专心致志加入反晋大业。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5)

送人的和接人的打起来了,秦晋从此反目△

第五,主盟诸侯。作为晋灵公的代表, 在扈地与诸侯结盟,第一次以诸侯的卿大夫身份主盟,名声大作, 从此驰名国际。

第六,诛杀国君晋灵公,晋灵公长大以后喜好声色,荒淫无道, 宠信屠岸贾。并特别反感赵盾的管教,多次派人刺杀赵盾, 赵盾出走。于是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史官董狐提笔而书:赵盾弑其君。成为赵盾抹不掉的人生污点。灵公死后,文公子黑臀立,是为晋成公。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6)

第七,向新君晋成公建议设立公族大夫。这里的公族大夫包含卿大夫之嫡子庶子,通过开枝散叶, 从此晋国卿大夫逐渐尾大不掉。最终导致晋国灭亡。

第八,诛杀五将。由于赵盾势大,以及曾经改立公子雍的决定,遭到诸大夫和太子之母的嫉恨。先是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杀赵盾嫡系先克。后赵盾诛杀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

第九, 重组三军六卿。诛杀五将之后, 赵盾重组六卿,也是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7)

赵盾晚年的时候, 感念文公之女姬氏的恩惠, 将赵氏宗主之位让与兄弟赵括。赵括重回大宗之位。

公元前601年, 赵盾善终, 六年以后,儿子赵朔不知道什么原因英年早逝。

关于他的死亡, 历史没有太多记载, 但是根据晋景公十一年的人事安排里 ,原本为下军佐的赵朔换成了栾书,加上其后两年发生的事情, 左传里在描述这一时间的时候,称呼赵朔妻子为赵庄姬, 按照古人的命名习惯, 赵为夫君的氏,庄为夫君的谥号, 姬为自己的姓。因此我们可以知道, 在那事东窗事发的时候, 赵朔已经死了。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

赵朔死后,年轻的赵庄姬和年幼的儿子赵武相依为命,左传记载,公元前587年赵庄姬与叔叔赵婴齐通奸,叔叔和侄媳妇通奸, 放在今天绝对是个辣眼睛的题材,具体情节不详,我们不做八卦,总之是国人谓之不齿。第二年,身为赵家宗主的赵括和赵同估计是是在看不下去了, 以宗主的身份将弟弟赵婴齐驱逐到齐国。

按说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毕竟偷人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没想到赵庄姬在老情人被驱逐以后, 带着孩子赵武住在弟弟晋景公宫殿里,整夜思考着怎么复仇。

女人发起狠来, 不是一般人可以预料到结果的 。赵盾和赵朔的先后去世, 加上赵括和赵同的无能,导致赵氏力量逐渐衰退。

而六卿里的另一支栾氏在栾书的南征北战中逐步因功壮大。赵庄姬等到了时机,于是跟自家兄弟晋景公告状,赵括和赵同将要谋反。具体情况可能要讲很多,比如赵氏家大业大啊, 从前诛杀晋灵公啊之类的。晋景公是晋成公的儿子, 被杀的晋灵公的堂弟。

景公大概还有点理智,不确定真假, 于是问栾书, 栾书说可能是有吧, 郤锜可能知道吧。景公又喊来郤锜,郤锜也依附栾书。因此晋景公认定赵氏将反。命栾书、郤锜准备诛杀赵氏一族。不仅如此,在景公的号召下,平时被赵氏打压的各大贵族也揭竿而起, 加入诛赵的队伍。赵括赵同猝不及防,惨遭杀害。也许是赵盾专权太久, 得罪的人太多, 赵氏族人在此难里, 被诛杀殆尽,可以说惨遭灭门。史称,下宫之难。

当然,赵武除外。赵武此时毕竟是个孩子, 还再赵庄姬抚养着,赵庄姬自然不会傻到连自己的儿子也杀, 毕竟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向赵括和赵同复仇。因此在电影《赵氏孤儿》里的程婴易子救主的事并没有发生。当然, 也没屠岸贾什么事。

清理完赵氏一族后, 晋景公准备讲赵氏的封地全部剥夺,但韩厥站出来了。韩厥是赵盾的家臣,赵盾活着的时候, 没少照顾他。因此在所有人向赵氏举起屠刀的时候, 韩厥不仅抵住压力没有出兵,反而在这时候直言劝谏景公。

关于这一段,左传里是这样说的, “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总之大意就是, 老赵家三代辅佐晋国,怎么能以为一朝获罪,满门灭族呢?今天为晋国建功立业的人, 都要考虑以后会不绝后了。韩厥的话总算点醒了杀红眼的晋景公。于是让外甥赵武继承赵氏之嗣,把赵氏的封地返还给了他。

韩厥是后来三家分晋里韩国的祖先。所以说韩国先祖对赵国可是又续嗣之恩。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8)

最终还是各奔南北△

这就是赵氏孤儿的真实版本。一个女人的出轨, 换来整个宗族的倾覆,乃至于差点绝嗣。尽管自己的儿子活着, 但如果不是韩厥进言, 恐怕后世的三家分晋,要另有其人了。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9)

电影赵氏孤儿的题材出自元朝杂居, 最终选择的是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里的说法。但是众所周知,史记的很多说法都来源不明,且多有互相矛盾之处,与春秋战国时候的史料违背。而左传成书于春秋时期,可信度完全不一样。

赵氏孤儿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真实历史版本是啥)(10)

虽然正直,但架不住主观失误△

二,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纵观赵氏灭门惨案,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赵庄姬对赵同和赵括的不满,这是《左传》展现给我们的一面, 但是更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需要我们去分析才能得出。

首先,在赵盾死后,赵氏宗主为赵括,按照周王朝宗法制而言, 赵括一系世代将为大宗, 而曾经权倾朝野的赵盾一系,将逐渐沦为小宗。如果赵朔不英年早逝,或许可以继承父亲的余威,继续壮大赵盾一系。但不幸的是, 赵朔不久也就追随父亲而去,赵武尚在襁褓之中,振兴赵盾一系已经无从谈起。假如没有这次的灭门惨案,我们可以猜想, 赵括和赵同兄弟俩可能会取代赵盾这一系重振赵氏辉煌(显然这不符合赵括的能力), 或者是由于无能, 带着赵氏一族一起衰落下去, 直到淡出晋国政治舞台。不论那种结果, 眼下对赵庄姬而言, 夫君一系在儿子尚未成年之前 ,必然会被边缘化。

不妨大胆猜测下, 这或许就是赵庄姬和叔叔赵婴齐通奸的政治考量, 既然不能夺回宗主之位, 至少先找个依靠吧。

所以第一个原因, 可以说是赵氏宗族内部的权利斗争。与其说赵庄姬为了一个情人耿耿于怀, 不如说是为了削弱赵括赵同的势力。

另外,赵盾死后, 赵括赵同依附于先榖,先榖是先克的儿子, 先克作为赵盾的嫡系, 在赵盾诛杀五将之前被五将派人刺杀,因此一直被赵盾照顾。此时位于中军佐,地位仅次于中军元帅(晋国第三号人物)。而赵朔则于郤、栾亲近,而栾书和郤锜正是后来屠杀赵氏的刽子手。

或许, 在这几个叔侄活着的时候, 赵氏就已经暗藏着分裂的危机。

而另一个暗藏的原因, 恐怕就是晋国政坛的夺权之争。

前文提到的栾氏、郤氏两大家族, 在赵盾时期都不算得势。栾氏自从跟着晋文公发家起,一直在三军里的下军任职,其地位在六卿里顶多排第五。在赵朔死后才由栾书爬到中军的地位,突然位居人上, 必然让栾书没有安全感,死来想起朝堂之上最大的反对势力, 莫过于久居中军元帅之位的赵盾家族。赵盾虽死, 但多年经营留下的支持势力, 是栾书不能不顾忌的。

而郤氏这一族,郤锜的曾祖父郤芮曾经侍奉晋文公的政治对手晋惠公, 后来倒戈投向晋文公阵营,再后来又反水准备谋害晋文公,失败被杀。郤氏一族是在他爷爷郤缺的时候,一点点崛起的,在父亲郤克退位以后,郤锜只混了个下军佐干, 在六卿里排第六。不仅如此,整个郤氏一族只有郤锜为卿,还是个下军佐, 郤锜的欲望自然不会满足于此。从下宫之难之后的权力划分也可以看出,下宫之难以后,晋四军八卿,郤氏占了三位,即:郤锜将上军、郤犨将新军、郤至佐新军。(晋景公改六卿为八卿。,增设新军将,新军佐)

因此,对于赵庄姬的告状,栾书和郤锜串通一气,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

所以本质上讲, 下宫之难的发生, 是由赵朔早逝以后,赵氏内部的宗主之争叠加外部的晋国政坛权力之争,导致的最终结果。

只是,政坛上 向来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郤氏的势大 ,必然会引起栾氏一族的不满和恐惧。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 三郤率领的晋军大获全胜,其势更加嚣,第二年, 郤锜提拔为中军佐, 仅次于栾书之后,这简直让栾书坐立不安。于是历史的一幕重演,栾书向当时的晋厉公进言,讲三郤将要废掉晋厉公,晋厉公命胥童等人率领刀斧手屠杀郤氏,尽灭三郤。从此郤氏亦退出晋国政治舞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