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无用论(语不惊人死不休)(1)

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都逃不开的原罪 | 语言的原罪 第五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67篇推文。

全文共265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语言无用论(语不惊人死不休)(2)

1 引言

这一天,凯文拎着公文包,正走进牛津校园里的教学楼;

嗨,凯文!你好吗?

系主任迎面走了过来,和凯文打了个招呼。

凯文面无表情,机械地回答道,

嗯,还活着......

显然,凯文昨晚一定睡得不好。

系主任似乎没想到凯文会这么说,尴尬地继续说,

嗯,那个月总结报告,你今天能提交给我吗?校董明天开会,没有这些数字我没法交差......

凯文点了点头,转身离开。

好吧,从这场简短的交谈可以看出,两人的心情都不太好;

可在凯文冷静片刻后,他突然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措辞,似乎很不一样?

还活着......

嗯,在日常问候的回答中,这样的用词力度似乎非常“重”;

凯文当时的状态真的差到“勉强活着”的程度吗?

他仔细想了一下,并没有;

那只是又一个很普通的、心情低落的工作日;

用“生死”的比喻,是他的一种夸张表达。

“夸张”,作为语言工具的一个特征,已经越来越被人们习惯;

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

剑桥大学的心理学系,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对象是四十个校园里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被要求记录自己未来一周内的“用词”;

这一周七天里,只要每天抽出一小时,记录自己在和家人、朋友、同学交谈时的用词;

七天后,研究者收集这四十份“用词”记录,并做了整理和分析;

实验发现,这些学生在这七天里,平均每个小时要使用至少七次“夸张”的措辞;

比如,Awesome(这太棒了),Gross(这太恶心了),Terrified(惊呆了),Delirious(欣喜若狂),等等。

人们在操控语言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时候,越来越喜欢“极端化”;

好,就要好到无与伦比;

坏,就要坏到无以复加;

夸张,就要夸张到非黑即白的程度。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语言的另一个原罪。

2 极端化

我们依然在“语言的原罪”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也是“模糊谈判论”的第四个系列推文。

我们依赖“分类”来认识这个世界;

而“分类”的工具,就是我们的“语言”。

别被“工具”这个词蒙蔽,如果语言就真的只是一个工具,那么使用工具的我们,是决定工具的主人;

但语言,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

最简单的分类,是二分法;

黑与白,一分为二;

当我们的语言可以在二分的两端,凸显极端的特征,语言的效果就越发强烈;

黑,就要黑得彻底;

白,就要白得极致;

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这不是语言在分类时的初衷。

“模糊”,不是语言的最爱。

不妨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请在下面十组词语的后面,填写一个“处于两个词中间的词语”;

比如,黑与白,可以在后面填写一个“灰色”。

黑色

白色

灰色

内向

外向

被动

主动

粗糙

平滑

清醒

熟睡

高兴

难过

怎么样?

是不是有点费劲?

而且,就算你想出来了,是不是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词都非常平庸?

比如,不上不下,不好不坏,不左不右?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想要找一些折中的词语,找一些在两个极端中间的描述,语言在此时似乎就是囊中羞涩?

对于语言来说,它善于描述极端化的东西,但折中的、灰色的、模糊的,不是它的强项。

别担心,这个实验同样在剑桥大学的心理学系里,让学生们测试过;

很多人都和你一样,甚至还有人根本想不出该填什么词。

这个看上去很普遍的现象,却隐隐让人担忧;

如果我们的语言本身,就有着极端化的倾向,那使用语言的我们呢?

是不是过于极端了?

3 语不惊人死不休

回忆一下,上一次当你和朋友聊天时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真是好吃死了!

有什么东西真的好吃到,可以让你去“死”吗?

当然没有。

你只是找不到比“死”更能表达你夸张程度的词语而已。

你知道自己在过去有过无数次对食物的评价,一次比一次好;

那这次该怎么表达,让听者能够明白,要比上一次更好呢?

尽管我们没有答案,但按照这样的规律,你使用的词语一定会越来越极端。

当你想表达“热”的时候,你会说“骄阳似火”;

真的到了“火”的温度?

当你想表达“坏”的时候,你会说“哇,这个坏人真的该千刀万剐!”

真的到了要砍一千刀的程度?

当你想要表达“聪明”的时候,你会说,“你真的是天才!”

真的是“天生的才能”?

当你买了一杯咖啡,你会说,“每天都要靠咖啡续命!”

咖啡能“增加生命”?

好吧,其实我们在选择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并不在意“夸张”的是否离谱;

甚至于,我们仍觉得说得不够极端,只是找不到更“过瘾”的词而已。

相信你一定听过身边有人说,

我抑郁了...

要知道“抑郁”(depressed)这个词,本是心理疾病的专用名词,却被人们大量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自己低落的心情;

哪怕只是没吃到一顿小龙虾,我们也会用“抑郁”来形容自己的失落。

如果你留意广告用语的话,你就会发现,问题更严重;

来XX吧,拥有一生一次的旅游假期!

一生一次?

真的这么夸张?

没人在乎,但效果显著。

语言的原罪,深刻表现在,人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添油加醋地增加表达的程度。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说这样一句话,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可能是我听过的最极端的表达。

这句话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最”这个词的夸大,而是这句话本身就把一切思考都极端化的抹杀了。

当你不如意的时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瞬间抚平了你的心情;

噢,没事,反正这是最好的安排。

你有没有意识到,任何思辨、反省和改进,在这句话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一句可以解释一切的夸张措辞,也是一句可以消融一切的非黑即白。

4 看到的和所说的

牛津大学的凯文教授,在“模糊谈判论”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

Is we say what we see, or we see what we say?

语言对我们来说,到底是我们在把眼中看到的东西说出来,还是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所说的东西?

为此,凯文教授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对象,依然是两组大学生;

凯文教授给每一组大学生一张词语列表,要求他们在未来七天的日常对话里,刻意去使用列表上的词语;

两组学生的词语列表有所不同;

第一组拿到的列表,都是非黑即白的极端化形容词,比如,brilliant(超级棒),horrific(超级恐怖),hopeless(超级绝望),等等。

而第二组拿到的列表,则都是中性表达的词语,比如,so-so(一般般),regular(普通的),balanced(平衡的)等等。

一周后,两组学生都回到凯文教授这里,做一次测验;

测验的内容是,在电脑的灰度渐变图上,用鼠标标识出“黑”和“白”的区域;

语言无用论(语不惊人死不休)(3)

结果很震撼,第一组学生标识出的“黑色”区域和“白色”区域,要明显大于第二组学生;

这意味着,

第一组学生眼里的世界,要比第二组学生,更加非黑即白。

而这样的区别,来自他们七天里所使用的极端词语的影响。

凯文教授解释道,

我们眼中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极端的语言影响。

5 小结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语言的又一个原罪;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其实就在我写这篇推文的时候,我依然在用“极端化”的语言来描述我的观点;

因为我希望我的论述能够让你引起共鸣。

似乎我们都无法逃脱语言的原罪。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语言的原罪 第五篇” 待续

--- 桔梗

语言无用论(语不惊人死不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