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2)

豆瓣两大娱乐向小组被各路明星粉丝骂了好几年“赶紧被封”之后,猝不及防地满足了她们的愿望。

从10月6日到7日,一前一后,26万粉丝的“自由吃瓜基地”和62万粉丝的“豆瓣鹅组”,先后依据豆瓣小组管理细则而遭到“雪藏”。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3)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4)

这意味着,豆瓣流量最大的小组之二,如今只是其组员的自留地了。

非组员无法搜索到这两个小组,也无法看到里面的帖子,更无法通过点赞评论来一解自己无法发言但想表态的心情。

14年前,原创了豆瓣网的阿北一定想不到,这个初衷是主打交流评论书影音的、总跟互联网达大潮格格不入的文艺青年“精神角落”,现在竟然频频因为娱乐向小组站上风口浪尖。

其中组员最多、知名度最大的“鹅组”,其影响力已经无需多言。

早在它还叫“八卦来了”(并且会根据农历年属相改变后缀)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全民吃瓜时代的最大八卦集散中心,常年被爆料、长文、骂战的血雨腥风笼罩,也因为激烈的画风常被豆瓣原住民斥为“豆瓣智商盆地”。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5)

越来越大的规模也让这么一个小角落成了粉圈必争之地,一个组内账号曾经能在淘宝上卖几十块到上百块不等。

当然,没有几个明星的粉丝是喜欢这些小组的,心里恨不得它带着那些对自家爱豆的嘲讽中伤赶紧消失。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6)

但是,这些流量巨大的小组又不仅仅专注于娱乐八卦那么简单。

比如鹅组,虽然会禁止与娱乐八卦无关的帖子,但每逢社会热点事件,六十万组员发表意见的冲动就像根本无法阻拦的洪水,俨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舆论场。

再加上鹅组的受众以年轻女性为主,更是常常在某些特定议题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舆论,成了当代互联网生态中的一面镜子。

这样一个小组,虽然只是豆瓣附属功能下的一小部分,但其实早已是个流量巨大、用户黏性很高的公共论坛。

尽管人们对它的内容褒贬不一,但这样的空间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其实已经越来越少。

随着鹅组和瓜组不再向大众开放,那些以论坛为载体的公共舆论空间或被压缩、或被遗弃的结局,似乎又多了一笔。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7)

如今,“论坛”二字在微博和朋友圈两大社交网络霸主面前,和由此诞生的私人化表达时代里,已经显得非常过时。

单说它们万年不变的电脑端界面,动辄好几百页令人眼花的大高楼,就堪称只有80后才会怀念、00后根本不屑一顾的互联网老古董。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8)

但论坛文化越是没落,越是让经历过当年辉煌的老网民唏嘘不已:

曾经的论坛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神经和血脉,没有它们,哪有21世纪第一个十年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化?

最富有代表性的论坛,莫过于2005 年左右的“顶流”天涯。

当时“全民话题,天涯制造”的说法并没有吹嘘,天涯确实是一片动辄爆热点、引得媒体追踪报道的冲浪海域。

而且它还是一片非常滋养“干货”的土壤:宁财神、当年明月、孔二狗等靠写字为生的人,都是从这里起家;80%在坊间流传的陈年老料,可能都是从天涯的娱乐八卦板块“818”来的。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9)

比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天涯,当年的猫扑则更像是草根文化的天堂。

那里“炒”红了一大批初代网红:芙蓉姐姐,叫兽易小星,一张素颜照火起来的奶茶妹妹……

前微博时代的无数网络流行语和流行文化,很多也来自于猫扑的网友,或许一件事就足够有代表性:

现在还被年轻人挂在嘴边的“233”,其实发源于猫扑第233号、捶地大笑的表情。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0)

但这两大巨头,一个也没赶上后来的互联网巨变浪潮。

2009年,在论坛这种形式称霸了中国互联网十年之后,刚诞生的新浪微博开启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也拉平了名人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带来了极为新鲜的体验。

而论坛巨头们还在原地踏步:冗余的交互体验,没能迅速适配移动端,靠大量广告位营收、却急剧影响了用户体验的商业模式……

论坛就这么慢慢地被新一代的年轻网民抛在了后面。天涯猫扑再也不是舆论的焦点,西祠胡同、19楼等偏地域型的论坛不温不火地存在着,各大高校的BBS在有限的范围内苟延残喘。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1)

功能上十分接近论坛的百度贴吧,由于这三四年的种种负面新闻和使用感不佳,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今年它还突然屏蔽了2017年之前的帖子,更是无异于自杀行为。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2)

也就是说,当微博垄断了社交网络之后,关于去哪里发表观点、和人交流这件事,这代网民早已不会再想到那些古早论坛的名字。

去这样一个空间里发帖、回帖,有耐心爬完一个高达几千楼的深度长文,跟人版聊、灌水……这些充满年代感的行为,更是不可能发生了。

在这个大趋势下,豆瓣几大小组的红火,显然是个无心插柳的意外。

它就像一块格格不入的遗迹,见证了互联网上一场又一场的血雨腥风,任由几十万网民在这个半公开的空间里进行了交流、赞同、争论、辱骂、刻奇……等等人和人聚到一起就会发生的事。

但现在,尽管起因并不相同,它们也没能逃过论坛与大众渐行渐远的命运。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3)

公共论坛衰落,以个人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崛起,这不仅仅是新产品对旧产品的取代。

在互联网上该怎么和人交流的方式,也变了。

混过论坛、也玩微博的人会明显地感受到,在这两种环境下“说话”,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机制和氛围

最经典的论坛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发帖发言,帖子在发出去后被看到的机会,是均等的。

但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无论是微博还是知乎,只要是有粉丝机制和点赞机制的空间里,都愈发呈现出“大V思想集中制”。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点赞支持,小透明的看法其实无关紧要。

但是,小透明偏偏又无法保证自己全身而退。

如今,越是在大V用户发表的观点下,普通网友越不敢说出相左的意见。

因为经验告诉人们,这不像论坛时代要舌战的只是那一个意见相左的网友,而是要面对一群主动维护博主的的粉丝,就像孙悟空的成百上千个分身,甚至不需要一声令下。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4)

当然了,混论坛的时候难道不会遇到纷争?也会,但是区别很大。

因为在论坛发帖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已经预先接受自己的言论是向人敞开、欢迎交流的,可能得到任何一个陌生人的任何一种回复,就像是穿着防弹衣主动冲进了枪林弹雨。

而如今在微博上的纷争,则往往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说了两句话,便莫名被搜索而来的明星粉丝或对某事意见相左之人攻击。

因为一句私人的无心之语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承受网络暴力,这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并不少见。

这也就愈发剥夺了普通网友玩微博时的安全感,论坛时代人人主动求“拍砖”才是真正消失了、也不可复制的古早场面。

另一方面,被利用歪了的机制也逐渐扼杀着网友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比如,很多时候,社会议题、热门新闻的评论区被打不死的营销号抢热评占据,到处都是复制粘贴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已经被嚼烂的空话,目的只是给自己的账号引流。

被粉丝控评霸占的娱乐话题受诟病最深,它让有流量明星的地方变得像一滩死水,根本无法形成有意义的讨论。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5)

所以,后论坛时代的互联网舆论场变得十分矛盾:

说它是私人化的表达领域,网友们却没有在自己微博自说自话的权利,时常因为一句无心之语被拉到公共场域鞭打一番,过往的个人言论也被翻个底儿朝天。

说它是面向公众发言的场所,显然又有很多地方让人难以心平气和地沟通,逐渐形成了“沉默的愈沉默,嚣张的愈嚣张”的不对等话语权。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6)

或许正是对这种压抑氛围的反弹,像豆瓣小组、虎扑步行街这样无心插柳的“副业”,反而在最近这些年出了圈,成了现在非常有代表性的大论坛。

虽然这两个受众人群势同水火,殊不知这两个舆论环境的本质及其用户对它的依赖,是相似的:

这代互联网居民,大概是天然地有一种在公共论坛寻找容身之地的本能,尽管这论坛可能也充斥着不理智的戾气。

但这种对论坛式的公共网络空间的需要,或许就像100多年前在海德公园的人需要那个肥皂箱和大喇叭,能把交流和表达变得稍微坦率一点。

豆瓣能隐藏加入的小组吗 豆瓣最火小组消失后(17)

所以说,论坛时代逐渐衰落,或许老网民们怀念的也不只是带着岁月滤镜的情怀。

它代表着互联网上的沟通方式被拉进了一个更割裂、更像孤岛、更人人自危的模式。

也没人能断定后论坛时代的沟通模式就是坏的,只是,它也没有让大多数正在亲历这个舆论场的人停止对一个更友好的交流环境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