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又迎来一批年轻人进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回乡支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回乡支教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迎来一批年轻人进入人生新阶段的时刻。
“我来自四川大凉山,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大学生……”6月16日上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的2022届毕业典礼上,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今年6月,苏正民将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他的毕业论文写了2.5万余字,其中6000字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并点名致谢65人,这些人都曾帮助过他。
苏正民出生在四川凉山,曾经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在政府、爱心人士帮助下,他重返校园,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今年8月,他将回到凉山做一名支教老师……
年少遇家庭变故
受助重返校园最终考上重点大学
苏正民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2013年,15岁的苏正民遭遇家庭变故,在砖厂打工的父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因为父亲治病欠下数十万元外债,不忍见母亲辛苦,他选择了退学。最终,在当地政府及爱心人士帮助下,苏正民重返校园。2017年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预科招生计划,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全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大学假期,他回到家乡凉山参与志愿活动。2019年,他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截至目前,有180余名同学、校友加入助学计划,累计筹集35万元公益物资和教育资金,资助了66名凉山学子。因为出色的表现,苏正民荣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还获得了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
2020年,在学校支持下,“苏正民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2021年,他将手头所有志愿服务项目整合成“阿依森林”计划,为凉山1000余名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用品和奖助学金。
今年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颁奖典礼,该校法学院2018级学生苏正民获奖。当天,他母亲和他一起登台领奖,苏正民哽咽着向母亲致谢。“这个奖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母亲,所以我想把这个奖给我母亲。妈妈,您辛苦了……”“我感谢妈妈,给予我生命,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和妹妹。”这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母亲,52年来第一次走出大凉山,以特殊的方式见证了儿子的毕业季。
本科毕业论文写2.5万字
6000字回顾求学之路致谢65人
6月16日上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的2022届毕业典礼上,苏正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苏正民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苏正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志愿服务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他的论文有2.5万余字,其中6000字回顾了他的求学之路,并点名致谢65人。
据长江日报报道,该校巢容华副教授介绍,法学院本科毕业生论文正文字数为1.2万字左右,致谢部分字数不作要求。从教20余年,她读过很多学生的论文致谢,苏正民的论文致谢令她印象深刻。
“我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一个小山村……母亲给我取了一个小名‘石头’,她希望我能够像石头一样活下去,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石头一样坚强的人。靠着山泉、野果我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苏正民在致谢中写道,是父亲义无反顾地将他们3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接受教育。
苏正民儿时和母亲合影。
“山里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却要绕很远的路,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说是学校,其实就是黄土垒起来的几间泥瓦房而已,常常是屋外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苏正民回忆,“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是我学会背诵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
“支教老师们用点点荧光照亮了我们那条狭窄崎岖的小路。小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了凉山州数一数二的中学继续求学之路。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来自城里,不仅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也是令人羡慕,第一次测验我就倒数了。”他写道。
“我疑惑自己应不应该坚持下去。初一的寒假,我打包好行囊,向父母提出了退学,准备跟着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出去打工。就如同电影中那样,父亲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母亲掩面痛哭:我和你阿达(爸爸)没日没夜辛劳为了什么?我白天打扫大街,晚上还要种地;你阿达白天在砖厂烧砖,晚上还要去种地为了什么?不就是想着你们兄妹3人能够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再吃我们这种没文化的苦吗!”
他说,年少时,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让人永远难忘记。“我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全部买了学习资料,一个科目两本,一本教辅书,一本试卷。每天下晚自习之后,我就偷偷打着手电筒,用被子盖住,趴在床上学习这些附加的学习资料。偷偷一个人在校园最不起眼的角落背课文、练习汉语,练到睡觉时说梦话都在练习汉语。”
就在苏正民以为能够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时,2013年,15岁的他遇到了人生第一场大风暴。父亲为了3个子女的教育日夜操劳,最终积劳成疾,患上多种疾病,包括心脏病、肝囊肿、肺水肿,最终不幸去世。而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病欠下数十万元外债。“我和姐姐都选择了辍学,只是她选择了去广东,我选择了祖祖辈辈耕耘的那片黄土地。”
“那时的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直到一个人像一束光一样照进我灰暗的人生。天津日报的张俊兰记者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凉山孩子们的张妈妈’。她用瘦弱的身躯,在20多年的岁月里帮助了几万名像我一样的凉山贫寒学子重返校园。与此同时,党和国家还为我的家庭送来低保等政策扶持,为我送来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正是在党和国家以及张妈妈一样的好心人士帮助下,我重新坐回明亮、干净的教室。”苏正民回忆道,
回校后,班主任找他谈心:“阿苏,现在党和国家、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士都这么关心你,给了你那么多帮助,老师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去帮助其他人。”
重新坐在课桌前,苏正民拼命学习,2017年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预科招生计划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211”的大学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4年是我收获、成长最多的4年。”
“最后特别感谢丁丽红老师、张俊兰记者、傅爱民叔叔、于艳平医生、唐英医生、莫杨志律师、罗梦雅律师、荣敬龙秘书长、谢国雄会长、何佳老师、翟珉老师、王月老师、邓梅老师、沈颖老师等多年来对我和家人给予的关怀与帮助……”在论文最后,他点名致谢了曾经帮助过他的65人。
苏正民(中)。
苏正民表示,临近毕业,作为一名受益于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而走出大山的学生党员,他选择了报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我相信在我们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一定能够点亮更多凉山阿依们的求学之路。”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图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