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稳居首位的新一线城市,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确实是发展迅速,说中国几十年的发展超过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此言一点不虚。当初一环路就是城郊大致的分界线,现在要见到田园景象得往城外方向跑几十公里才有可能。

就是现在,还是觉得当时住在城郊边沿地带挺好的,既拥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又可享受郊野田园的乐趣,不说可以悠然见南山,但推窗或走几步就可见到稻田、荷塘、水渠、菜畦、油菜花、林盘和小村庄,都是现住都市的人们回望从前,心心念念都想留住的画面。前几年还有把成都建设成田园城市的提法,其实成都原本就是田园城市,只不过实际还是朝着水泥森林的方向奔赴,不把田园破坏完就算万幸了。笔者曾经有个幻想,希望成都市可以把天府广场开劈成一片水田,雇一批农民来种水稻,小孩们可吸收农事知识,大人们也可体味时光回流,就好比张艺谋策划的实景表演那样,他们表现的是刘三姐打渔唱歌,我们展现的是农二哥插秧,既有收成,又意趣迥然,比弄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更好而不雷同。笔者这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不是受陶渊明的影响有点深啊?

成都管辖乡镇数量(成都设立五城区之初)(1)

田野的生机,当时的成都一环路以外大致就是这样

在城市边沿生活还有很多妙处,不说空气更好,小孩玩泥巴都不限量,而现在的小孩只能玩橡皮泥。当年,曾有居于后子门的亲友想种一盆花,感叹要找好一点泥土都困难,最后用的还是混有炭花儿的土,为此我还泛起了那么一点点住城郊的优越感,哈哈。那个时候娱乐少,田野里的事也可消磨很多空闲时间,没事转转田埂,放松身心,指点庄稼长势,有些还能顺手摘来尝尝,可以吃葫豆,油菜茎,抽竹心,烧竹筒饭,可以用麦杆编小动物,小河沟里撮小鱼,搬开稻垛捉青蛙,用猪儿虫和毛毛虫吓人,扯桑叶养蚕,搬开石板捉叫机子,还有人弄来吹屎泡儿拉玩具车,夜晚无聊中,还可以趴在窗台看夹黄鳝的烛火有及灭虫灯出神,诸多趣事皆因郊野田园之赐。

最早成都的区划是这样设置的,中心城区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周围一圈农村区域都属于金牛区,等于是成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金牛区,而不是现在金牛区成了北门的代称了。老成都人还有点不习惯。

1990年,成都市中心区改划为了五个区,一般称之为五城区,所谓五城区是相对于远郊区县来说的,实际划分中,五城区中每个区都搭配了一些农村地区,意在均衡,有点像在市场割肉要肥瘦兼搭一样,而当时每个区的农村区域的面积还大于城市区域,而这部分农村区域是由乡镇一级政府机构来管理的。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吗,成都市刚设置五城区的时候都有哪些乡和镇呢?

成都管辖乡镇数量(成都设立五城区之初)(2)

现在乡都改成了街道办了

笔者凭记忆梳理了一下,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中得来的印象,再加上有时候要琢磨这个问题,脑海中积下了这些乡的印象,有的乡笔者后来也去到过,有实际印象,也有的是笔都没去过,一时也没印象了,是笔者用大致均衡的法则用大地名套在这个区域充当为乡镇名称的,可能蒙对,也可能蒙不对,但绝没有查过网上搜索过。

按顺时针方向数,大致有琉璃乡、桂溪乡(在三瓦窑)、石羊乡、永丰乡(在红牌楼)、簇桥乡(现在好大,会不会当初就是镇而不是乡?)、机头乡、苏坡乡、营门口乡(好奇乡政府在哪里)、金牛乡、洞子口乡、青龙乡、天回乡、圣灯乡(好奇乡政府在哪里)、龙潭乡、十陵乡,保和乡,西河乡(这是猜的,可能不准)、(西河、大观之间是不是还有个什么乡?希望补充)、大观乡、洪河乡(是锦江的还是龙泉的?)、三圣乡。

成都管辖乡镇数量(成都设立五城区之初)(3)

当时成都郊外种植最多的就是水稻

现在这些乡全变成城区了,多数成为了街道办,农村没有了,可惜雾也没有了,以前成都冬天早上常有大雾,全城包括天府广场都会常常有茫茫白雾,两三米远就不见人影,到现在,本来是很天然的气侯现象给弄没了,即使是这样,可以营造意境、可以清洁空气的雾气还要被人误解,把它与霾混为一谈,这算是个什么事?

笔者大致总结了几点,看看恰当吗?

最雅致乡名 桂溪乡

最土气的乡名 苏坡乡(好些川内县份上的方言把它念成梭波桥、 苏波桥,当时成都有个土语,梭叶子,听到常不自觉关联)(簇桥也是,成都当地话都是读撮桥、搓桥)

最避讳的乡名琉璃乡 (当年路过总是屏住呼吸,你懂得的哈)(听本地方言,笔者小时候一直以为该地名大概是这样写的“六溜场”、“溜溜场”,有滑稽感)

名字有点怪的乡名:圣灯乡 (总觉得有点神叨叨的)

可以登高望远的乡场:三圣乡场,乡场在一个小山坡顶。 (琉璃乡场也是在高坡上,但视野不如三圣)

最让人垂涎的乡:洞子口乡(提到它容易想起洞子口凉粉和洞子口鸭子“是不是笔者把它与耗子洞鸭子弄混了?”)

最无趣的乡名:保和乡,没有实际意义的两个字:保和,没有形象感,也没有啥实际意义,也情感彩色,虚头八脑的,是取名的人太有学问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