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预言文化,中国也不例外,谶语就是中国古代的预言形式之一。《说文解字》:“谶,验也”。谶语也就是事先提及而在后来应验的某些话,我们常听到的“一语成谶”这个词就是从此而来。谶语的来源比较复杂,或许有些确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但也有些是当时的人为了某些目的刻意编造的。谶语的形式大多是朗朗上口或包含术数元素的几句话,往往借助童谣来进行传播,这是古代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传播方法。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遗恨(三国演义中的谶语文化)(1)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故事情节中,作者就安排了十则谶语,分布在从开篇至结尾的各个章节中。

(1)少帝出奔

第三回,街市中流行一首童谣:“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后来张让、段珪劫持少帝、陈留王出奔北邙山,各路追兵和勤王队伍乱成一团,所谓“千乘万骑走北邙”。堂堂天子和大臣们弄得灰头土脸,又被董卓劫驾废掉少帝,立了陈留王为帝,所谓“帝非帝,王非王”,正应了这则预言。

(2)董卓迁都

第六回,李儒怂恿董卓迁都长安,说了一个“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的童谣。意思非常简明,就是建都长安的西汉传十二帝,然后建都洛阳的东汉继统,如今东汉刚好也传了十二帝,天道轮回,该回到长安了。这个预言估计就是为了迎合董卓编的,董卓自己没这水平,但是李儒有啊。

(3)吕布弑董

第九回,董卓劫持天子,进入长安,夜晚听到郊外有十几个小孩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谣。千里草合起来是字,十日卜合起来是字,暗示董卓不得好死,但是他没明白,手下的李肃跟他胡扯说这是吉兆。第二天入朝,碰到一个青袍道人,举着一个长竹竿,上面绑了一块布,两端各写了一个口字,暗指吕布的名字。结果当天董卓被吕布杀死,应了童谣预言。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遗恨(三国演义中的谶语文化)(2)

(4)天命归魏

第十四回,曹操和众谋士商议迁都,太史令王立说:“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紧接着他又密奏汉献帝:“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这个太史令精通占星术,上面描写的太白犯镇星、斗牛、天津、荧惑逆行、金火交会等用语都非常专业,说明作者罗贯中对五行志是有一定研究的。后面密奏给献帝的话,讲的是“王朝五德兴替”,这是个超大篇幅的东西,另起篇幅。

(5)袁术妄想

第十七回,袁术想篡汉称帝,把当时流传很久的一则谶语“代汉者,当塗高也”硬往自己身上套。他以为当塗就是道路的意思,所以大言不惭地说:“吾字公路,正应其谶”。实际当塗高是指魏阙,即宫殿前面的高大建筑物,意思是取代汉朝天下的是魏。袁术不掂量自己的斤两,跳出来称帝,瞬间成了众矢之的,最后死得很惨,死前想喝口蜜水还被人差点怼死。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遗恨(三国演义中的谶语文化)(3)

(6)荆州宿命

第三十五回,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谈到荆州的命运时说:“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这则预言的意思是从建安八年开始,荆州牧刘表家中开始变乱,到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荆州必然易主,而接管荆州的是个草根,所以说泥中蟠龙向天飞。

(7)龙凤异数

第六十二回,西蜀隐士紫虚上人预言说“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昭示了西川易主和诸葛亮、庞统二人的生死,后来庞统身死落凤坡,诸葛亮掌握了蜀中的权力。

(8)魏都许昌

第八十回,曹丕代汉称帝,许芝说了一个“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的谶语,很明显的拆字法,说明魏当代汉,定都于许昌。“鬼在边,魏相连”是个魏字,“言在东,午在西”是个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是个昌字。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遗恨(三国演义中的谶语文化)(4)

(9)夷陵惨案

第八十一回,刘备想要伐吴替关羽报仇,隐居在成都青城山的漫画家李意给他画了四十多张兵马图画,逐一扯碎,又画一个大人仰卧在地上,旁边写了个“白”字。预示着伐吴时的火烧连营和后来的白帝托孤,当时就把刘备气得肝疼,后来夷陵战败被陆逊追着揍,连病带气在白帝城咽了气。

(10)二士争功

第一百一十七回,邓艾伐蜀,偷渡阴平,在摩天岭看到诸葛亮安置在那的石碑,上面写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的预言。二火初兴,指炎兴元年。二士,指邓爻(字士载),钟会(字士季)。预言了炎兴元年二人伐蜀,后来反目争功各自灭亡。这是全书最后一则预言,把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无限拔高。

除了谶语这种预言形式,在《三国演义》原著中还描写了梦兆、名兆、术数、周易等多种神秘文化,对于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神秘性方面还是有增益效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