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二篇:,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诗经中葛覃的翻译?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葛覃的翻译(河南话读诗经2葛覃)

诗经中葛覃的翻译

今天我们学习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二篇:

葛 覃(tan)

葛之覃兮, 施(yi)于中谷。

维叶萋萋(qi), 黄鸟于飞。(fi)

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ji)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huo

为絺为绤(xi), 服之无斁(yi,yue)。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bao)污我私, 薄浣我衣。

害(he)浣害否(fu/pi), 归宁父母。(mu/mi)

我们平时说要读《诗经》,实际上就是看一看文字,并不敢读,连默读也很别扭。因为一读就错,为什么?因为诗经是诗,它要押韵,我们今天用普通话一读,很多句子就不押韵了。用河南话读《诗经》,也很难做到全部押韵。但如果用河南话来读,就会顺口得多,文意也会通顺得多。

今天给大家用河南话读一下,《诗经 周南》中的葛覃。这首诗是写一个妇女准备回娘家看父母的状态。

第一章,这首诗中的黄鸟于飞的飞,顾炎武先生把飞字划入微韵,今天的普通话也是读fei,就没法押韵。如果读成河南话飞fi,与上文的萋萋,和下文的喈喈,就和谐多了。

第二章“服之无斁”(yi),读作yue,与上文的莫、濩押韵。Yi这个音读成yue,在河南话里还有残留,就是“一”,我们河南话今天还读“yue”,有人说是“一个”的合音,也有人说是入声字的韵变现象。

第三章: “薄(bao)污我私 ,薄浣我衣。”这个“薄”字,如何讲?朱熹和方玉润都注:薄,犹少也;而程俊英认为是“语首助词”;高亨认为是“急急忙忙”的意思。

如果这里读为河南话“薄(bao)”,“薄吭气”,就是不要说话。在这儿文意很通顺。“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he)浣害否(fu/pi), 归宁父母。就是“不要洗我的内衣和外罩,哪些洗,哪些不洗要分清,我要穿上回去看我父母。”

最后一句,父母的母,陈第和顾炎武认为,母,古音,满以反。诗经中出现过17次,其中16次押韵,应该读mi,今天河南方言中,尚无发现有此读音。

这首诗,开头用黄鸟于飞来起兴,看到葛藤长到山谷中,黄鹂鸟来了,为什么就忽然要回娘家了呢?这里面的风俗,至今流传在中原大地上。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解释, “黄鸟,鹂也。”西晋陆机曰:“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抟黍。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桑熟。”

麦黄时节,初夏来到,黄鹂鸟就飞到中原一带。这个时节,是中原一带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至今河南各地还遗留着这个风俗。“麦稍儿黄,女儿看娘”和“搭起麦秸垛,闺女门前坐”的民谚,至今流传。

《三门峡日报》上有当地作者写道:家乡有一风俗,每年夏天,新女婿带着新媳妇小俩口要挎着油馍篮子去瞧老丈人,所以过去谁家添了女孩,就说添了个“油馍篮”。《焦作日报》也有文章写道:焦作一带有个非常有意思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出门闺女都要携丈夫回娘家瞧爹娘,而爹娘也会热情招待一番,谓之“瞧夏”或“望夏”。这里疑似为“旺夏”。

初夏来到,出门的闺女要回家探望爹娘,所以黄鹂鸟鸣,表示初夏来临,正是女儿回娘家的时候。

黄鹂从此在诗歌中扎下根来。声声黄鹂鸣叫,响彻了诗歌的天空。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宋代,诗词中,黄鹂依然欢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黄鹂鸟,点缀了古人的诗意生活,也勾起游子无限的乡愁。

好,今天就喷到这里。欢迎您点赞、关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