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大儒伏生是滨州历史文化名人,他保护、传承了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人称“《尚书》再造”。深入挖掘“伏生”这一宝贵地方文化资源,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开展“世界读书日 一起读《尚书》”活动。旨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书香滨州。

参 加 途 径

线上参与途径:

4月18日至4月21日,全市各级图书馆充分运用公共媒体、单位微博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邀请全市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及社区居民,拍摄集体或个人诵读《尚书》经典片段的短视频(不得低于30秒)。4月22日前,将所拍摄集体诵读《尚书》的短视频发送到滨州市图书馆邮箱 bzstsgzw@163.com,滨州市图书馆将于4月23日在滨州网以及滨州市图书馆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宣传展示。

作品要求横屏录制,邀请全市人民拍摄诵读《尚书》经典片段的视频时长不低于30秒,大小不超500M。

拍摄镜头讲究用光和拍摄角度,视觉效果好,给人以美感。可以配乐。

线下参与途径:

4月23日,滨州市全体馆员、新华书店职工、滨州市朗诵艺术家联盟会员以及热心读者,在滨州市图书馆门前广场,齐诵《尚书》经典片段及译文。

诵读开始前:滨州市图书馆副馆长致辞。

活动中:滨州市朗诵艺术家联盟曹宁主席,带领全体参与者共读《尚书》经典片段及译文。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发言,并为滨州市图书馆2021年最美读书人颁发证书。

诵读内容

世界读书日共沐书香(邀您一起读尚书)(1)

面向全市群众征集的视频诵读内容为《尚书》中的任何章句,可参考(附件1、2)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滨州市图书馆、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新华书店

执行单位:各县(市、区)图书馆、各县(市、区)新华书店、滨州市朗诵艺术家联盟

附件:1

《大禹谟》节选诵读

大禹,是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的父亲鲧[gǔn]治水失败,大禹继续治水,经过十三年不懈努力,终于平息水患。“禹”被称为“大禹”,是指他治水的功劳大。“谟”(mó)是一种文体,指议政谋事的谈话。《大禹谟》记载的是舜帝与大禹、益、皋陶三个大臣讨论政务的内容。我们诵读其中的片段。

【原文】

益曰:“吁(xū)!戒哉(1)!儆(jǐng)戒无虞(2),罔(wǎng)失法度(3),罔游于逸(4),罔淫于乐(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6),百志惟熙(7)。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8),罔咈(fú)百姓以从己之欲(9)。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wū)!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10);正德利用厚生惟和(11)。九功惟叙(12),九叙惟歌。戒之用休(13),董之用威(14),劝之以九歌,俾(bǐ)勿坏(15)。”

帝曰:“俞(yú)!地平天成(16),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17)。”

【注释】

(1)吁:叹词,无义。戒:警惕、小心。

(2)儆:警惕、戒备。虞:忧患。警惕没有忧患的时候。

(3)罔:不要。

(4)游:游玩、游戏。逸:放纵。

(5)淫:过分。

(6)成:完成、实现。

(7)熙:宽广。

(8)干:求。

(9)咈:违反。

(10)修:治理。

(11)正德:使人们的道德行为正确。利用:兴利除弊,利民之用。厚生:厚爱百姓,使之丰衣足食。

(12)九功:上文的“水火金木土谷”称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为治理民众的三件政事。六府三事总称为“九功”。叙:次序,引申为安排。

(13)休:美德。

(14)董:督察。

(15)俾勿坏:俾:使。使九功不致破坏。

(16)地平天成:平,治平;成,成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17)时:是也。乃:你的。

【译文】

益说:“啊!要戒备谨慎呀!有备才能无患,不可违背法度,不能放纵游玩,不可过度安乐。任用贤士不可怀疑,去除邪恶不要犹豫。有疑问的计划不要实行,考虑事情思路应当宽广。不可违背天道求取百姓赞美,不可违背民众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懈怠、不荒废,惟有如此,四方各部落的首领才会来尊王称臣。”

禹说:“啊!舜帝,您可要记着伯益的这些话啊!帝德应当善治政事,政事就是教养民众。水、火、金、木、土、谷,这些民生之事应当得到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政事应当相互配合。这九件事理顺了,民众就会歌功颂德。要用美德规劝民众,用刑罚惩戒民众,以“九叙”之歌勉励民众,以确保九功之事不被破坏。”

帝舜说:“对!水土平治,万物生长,六府三事得到切实治理,利在千秋万代,这是你的功劳啊!”

附件2:

1.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大禹)能够勤劳于国,也能节俭于家。

解读:此为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大禹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坐标。《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大禹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现代汉语成语“克勤克俭”即源于此。“克勤克俭”既是精神,又是美德,是华夏民族的传家宝,我们今天仍然要坚持辛劳国事,勤俭持家。

2.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贤;你不夸功,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

解读:《尚书》这句名言已演变为现代汉语成语“不矜不伐”,指不自夸,不自大。“不矜不伐”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而且也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许在一种特定的时期是决定国家安危的大智慧;对于一个人而言,也许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是决定生存的大智慧。“不矜不伐”就是老子提倡的“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

解读:此为舜帝劝诫大禹的话,要求大禹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必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句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无从查证的言论,万不可信以为真;对于领导而言,没有征询群众的意见,万不可独断专行。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讯息,我们必须要学会独立思考,对于自己需要的信息要进行必要的验证。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通过网络信谣传谣。

4.满招损,谦受益。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解读:这是一条家喻户晓的格言,华夏子孙一直奉为至理名言。直至现今,我们还常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实,谦虚的品格不仅为中国人称道,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目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对于自己的成功,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先贤们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必须谨记祖先的告诫,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

5.知人则哲,能官人。

出处:《虞书·皋(gāo)陶(yáo)谟》。

译文:知人识人就显得明智,能够任用贤人。

解读:伯乐相马,知人善任;用得其人,政通人和。这句话是“知人善任”这个成语的出处。知人善任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备的才能和品格。成就事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有人识别、推荐和任用,需要智慧和眼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呼唤千里马,千里马呼唤伯乐。千千万万的领导成为伯乐,我们的事业才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6.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出处:《虞书·益稷》。

译文:不要当面听从,背后又去议论。

解读:这是舜帝与大禹和皋陶讨论为臣之道时,舜帝的告诫之辞,时至今日,仍然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具备的修养和品性,是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庄子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待人接物应当真诚,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有话当面讲,背后不思量。莫在人前夸人长,莫在人后言人短。人前人后,事前事后,言语与行动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7.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出处:《商书·仲虺(huǐ)之诰》。

译文:任用别人就好像对待自己一样深信不疑,改正自己的过错没有丝毫吝惜。

解读:此为商的左相仲虺对成汤品德的赞美之辞。“用人惟己”是古今用人的准则。北宋名相王安石就十分推崇,他曾说:“用人惟己,己之可用而后用之。”我们今天常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与之异曲同工。“改过不吝”是古今自勉的座右铭,也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处世原则。《周易·益》也有类似论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别人的批评,乐于倾听,虚心接受。敞开心扉,豁达大度。唯有如此才能活出人生的大智慧。

8.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出处:《商书·仲虺(huǐ)之诰》。

译文:谦虚好问必然知识广博,自以为是必然狭隘渺小。

解读:“问”是“学”的重要手段,故谓之“问学”。勤学不能好问不是好学者,好问才能好学。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要善于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请教别人,一是独立思考。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达到子思在《礼记·中庸》论述的为学的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慎厥终,惟其始。

出处:《商书· 仲虺(huǐ)之诰》。

译文:慎终的办法,在于善谋它的开始。

解读:此为商王朝左相仲虺对开国君主成汤的劝诫之辞,也是汉语成语“慎始慎终”的出处。与《商书·太甲下》“慎终于始”意思相同。政治的施行要慎始慎终,意在强调做事开始的重要性。《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必须提前予以谋划,对各种可能性予以充分估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成竹在胸,立于不败之地。“慎厥初,惟厥终”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智慧,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1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

出处:《商书·太甲中》。

译文: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躲避;自己造成的灾祸,不可逃脱。

解读:此为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的悔过之辞,历代借为劝善警世的常用格言,现代汉语的表述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强调人一定要保持敬慎,谨防酿成人祸。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错,犯错的原因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因素。客观犯错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正,主观犯错就不可救药了。一个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争取少犯错,不犯错。

11.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遐,必自迩。

出处:《商书·太甲下》。

译文: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解读:《礼记·中庸》的叙述是:“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旅獒》也有类似的名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些名言蕴含着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对干人们的工作、学习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工作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部分着眼,从最微小的方面做起。如果轻视“小”,就无法成就“大”。先秦的智者反复论述这个命题。《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论述都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出处:《商书·盘庚上》。

译文:就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解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一张大网千眼万目,以目理目,越理越乱。倘若以纲理目,一举纲则万目张。客观世界千差万别,千头万绪,但又是有条理有次序的。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远理不清头绪;倘若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历代学者论述治国治学都化用这句名言。秦代《吕氏春秋》:“引其纪,万目起;引其纲,万目张;治民如此也。” 西汉《淮南子》:“治国者若设网,引其纲,万目张。”东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万篇明。”

13.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出处:《商书·说(yuè)命中》。

译文:考虑妥善才行动,行动必须把握时机。

解读:这句名言反映了远古的策略思想。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准备有计划有预案。《孙子兵法》指出:“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礼记·中庸》也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成任何事都要抓住时机。我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也指出:“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充分说明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天下凡事皆有义理,必须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时事复杂多变,时机稍纵即逝,必须善抓机遇。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皆取决于能否善识机遇谋而后动。

14.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出处:《商书·说(yuè)命中》。

译文:认为自己良善,就会失掉良善;夸耀自己能干,就会失去功劳。

解读:《说命中》这句话现已演变为汉语成语“矜功伐善”,意即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行为。真正的聪明人,都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而真正愚蠢的人,却喜欢夸耀自己的聪明。一个人自夸己德,已经失去谦虚谨慎的美德;一个人炫耀自己的才华,必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老子》指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15.惟事是,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商书·说(yuè)命中》。

译文:做事情,要有准备,有准备才能没有后患。

解读:可知“有备无患”是个《尚书》里就有的古成语,是传世文献中最早最简练地表述我们民族忧患意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左传》引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老子早就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孟子也告诫人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备无患”对于当今社会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有计划制定得详尽一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扎实一些,才能争得先机,赢得主动,目标实现才会更加顺畅。

1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处:《周书·旅獒》。

译文:戏弄别人就会丧失德行,玩弄事物就会丧失抱负。

解读:物本无罪,人欲为之。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必然丧失雄心壮志。“玩物丧志”的现实意义仍然是歌舞升平时代警醒我们的黄钟大吕。当下,敌对势力深知从武力上绝不可以征服我们,他们正千方百计希望我们“安乐死”。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身养德,诚信待人;重德轻物,壮志不已。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兢兢业业。

1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处:《周书·旅獒》。

译文:不慎小德,终究会损害大德。

解读:“不矜细行”是祖先告诫我们平时要警惕的一种生活行为。俗说:“一趾之疾,可丧数尺身躯;蝼蚁之穴,可溃千丈大堤。”一个人如果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活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其中含有这样的哲理:任何事物持续的量变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我们一定要以前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引以为戒,严于律己,注重小节,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品质。

1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处:《周书·旅獒》。

译文:如筑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解读:此为太保召公劝勉武王的话,可知“功亏一篑”也是个古成语,喻指有可能是突生变故,也有可能是最后时刻,心生侥幸,未能坚持到底,功败垂成。这告诉人们成败的关键在于坚持。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后的失败也往往因为成功前的放弃。我们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修养品德都应该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持之以恒,绝不可半途而废。

1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功高由于立志,业大由于勤劳。

解读:这是古今常见的励志名言,多次在讲话和报告中引以勉励全国人民。无论是国家要实现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为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我们更为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不忘初心,胸怀大志,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20.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出处:《周书·周官》。

译文: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

解读:“果断” 的词汇意义是“迅速坚决”“当机立断”,这是一个人力量和信心的表征。果断者必遇事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犹疑不决,绝难成功,甚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果断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意志品质,更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既是决策力,也是执行力,当然也反映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当然,“果断”不是“武断”,武断是言行主观,决断轻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多一点果断,少一些优柔寡断,坚决拒绝主观武断。

21.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出处:《周书·君陈》。

译文:《君陈》这句名言现已演变为汉语成语“有容乃大”。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惟有宽容,才能欣赏世界之多彩,通达事理之宏富。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容乃大”也是安身立命的法则。佛教寺庙一进山门即见弥勒佛,旁有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不仅形容弥勒佛是一个大肚量的佛,同时也在劝人要有肚量。我们中国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人生一世,要包容一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对世间百态呈现一种笑对人生的态度。这不仅是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表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2.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出处:《周书·秦誓》。

译文:责备别人不是难事,而受到别人责备,听从它如流水一样地顺畅,这就困难啊!

解读:《秦誓》的这一名句现已演变为汉语成语“从谏如流”,喻指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俗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良药毕竟苦口,忠言毕竟逆耳,人性责人容易,受责为艰,喜欢表扬,不喜批评,闻过不怒,已属不易,从谏如流,难能可贵。容忍批评声音,才是真正的胸襟;自觉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敞开心扉,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有见贤思齐的精神,有择善而从的品格,才是真正的智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而领导干部尤其应当拒绝捧杀,别人提出批评要虚心接受,认真反思,从谏如流,从而让决策更为科学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