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1)

念奴娇 过洞庭

作者: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2)

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3)

“玉鉴琼田”二句,进一步表达出词人这种物我和谐的快感。前句化用北宋夏竦《雪后赠雪苑师》“玉界琼田万顷平”诗句,然易“界”为“鉴”,添一“三”字成“三万顷”,不仅更富于形象性地突出湖面的壮阔宏伟,而且与下句“一叶”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境界尤为空阔猗伟。尤其一“着”落,实质一词眼,很象“心”之附着于“体”,一叶扁舟附着于万顷碧波,在宏大恬静的境界中表现了词人融入大自然的旷远胸怀,读之深感境界高远。

“素月分辉”三句再次细致描绘出湖光月色无与伦比,其“澄澈”一词,更从三个层面写出水之碧波清透、月之灵辉清透和人之意念清透。水与月之澄澈,是实景勾勒;意念之澄澈,则是心灵造境,就连人的“表里”也被洞照得通体透亮。可见,词人文字功夫极高,寥寥数语,生动透彻,空明澄澈。

至此,“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二句作为上阕束结,进一步表现出佛、道主张顿悟和清静的思想对词人的影响,也使得其作洒脱超逸。词人沉醉在“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之中,兴会盎然,其中之妙谛确是只能意会、难能言传;即使意会,又岂能为他人真切体会。词寓哲理,至此可谓达到至境。

换头“应念”三句,承上启下,通过追记广西被罢职,进步实现物我交融的写照。“岭海”,指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孤光”,月光。词人借助月光自照,深感仕途坎坷,不无凄然和愤懑。“肝胆皆冰雪”,既是作者自我写照,同时也与上阕“表里俱澄澈”相呼应,为下文“不知今夕何夕”作铺垫。

“短发”二句推进景物与感受的描写。“萧骚”,风吹树叶的声音,本指景色冷落,这里形容头发稀疏,是对上句“岭海经年”落职离思的进一步交代。“一叶扁舟,谁念我、今日天涯漂泊。”(张孝祥《念奴娇•离思》)“襟袖冷”,谓两袖清风,廉洁清贫,这是对上句“肝胆皆冰雪”自我写照的再次表白,一敞旷达高远的襟怀。按照作者思路,尽管头发稀疏,两袖清风,今夜泛舟洞庭湖上,兴致格外高涨,想象越发浪漫,于是接下来又有了奇峰突起的神来之笔。

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4)

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5)

“尽吸西江”,一作“尽挹西江”。西江,指长江。这是借用佛教禅宗语来写饮酒之豪迈。“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细斟北斗”,是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酒斗,这在屈原《九歌•东君》也有类似诗句,如“援北斗兮酌桂浆”。词人过洞庭、祭屈原,自然会想到屈原事、屈原句,自然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他奇特之处在于把洞庭月夜的景物幻化了,今宵此处,宇宙万物顿时成了宾客,大家欢聚一堂,以北斗星为酒具,以长江水为酒浆,尽情地喝个痛快。这是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开广的胸襟!这种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是作者自我意识的扩张,是感人人格的充溢,表明作者早已把人间的富贵荣辱抛之九霄云外。正如南宋魏了翁在《跋张于湖念奴娇词真迹》所云:“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薇青琐哉。”(《鹤山题跋》卷二)

再至此,词情达到高潮,所以歇拍总括上文,“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笔借用苏东坡《念奴娇》“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的词句,而这里更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超尘绝俗的境地。故查礼称该词“最为世所称诵”,词中许多句子“皆神来之句,非思议所及也”(《铜鼓书堂词话》)。王闿运更指出:“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

念奴娇过洞庭鉴赏(佳作鉴赏之念奴娇过洞庭)(6)

《湘绮楼词评》

这首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就,不但是中秋诗词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古典文学的一个代表作。究其荦荦大者,《过洞庭》杰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洞庭的吟唱。自屈原以来,诗人、词家大都通过吟唱洞庭湖的优美壮阔,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或对时事的感慨,或绝唱亲人间惜别,或讴歌传说里凄美。洞庭水、洞庭月乃至所有洞庭美,只是一种具象意境,而洞庭自然山水和当地历史人文赋予作者的情感基调才是落笔真谛所在,其诗文较多表现为一种洞庭怨、洞庭愁。此时的张孝祥虽因奸人所害而落职,却不是借景销怨、借酒浇愁,而是通过浪漫的描写,将其高洁的人格和超旷的胸怀展现给大家,给人以精神上慰藉和艺术上享受。二是关于该词的写作技巧。该词通篇景中见情,句句有人,笔笔含情,情以物动,辞以情发,比喻信手拈来,感慨油然而发,语言活泼生动,哲理深邃博精,尤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无形的心境化为超越现实的物象,使得全词运笔空灵且豪迈,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以上所展示的敻绝尘寰的境界和浪漫手法,足以与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相媲美。

文(鉴赏文字)作者:张双柱,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注:作品来源于诗词云平台,仅供诗友学习交流,未经作者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