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莉最近十分烦心,于是在群里振臂一呼:“姐妹们,咱们攒个吐槽局吧!”

小莉可谓是当代的“高质量女性”,长得漂亮又有高学历傍身,当得起职场精英做得来红颜知己,非说有什么事能让她攒一个吐槽大局的,就只有她家两只神兽了。

翌日,小莉最晚到的聚会地点,刚一坐下就猛灌两大口冰柠檬水,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吐槽她家两个宝贝——大女儿笑笑和小儿子天天。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

“现在的娃可是越来越难管教了!”小莉苦笑着开始说起来龙去脉,“昨天我还在开车呢就接到阿姨电话,问我还有多久才到家,两姐弟又吵起来了。”

“等我一进家门,天天哭着找我,姐姐笑笑就跟在他后面,气鼓鼓地说弟弟抢了她的玩具车。”

小莉又喝了口水,继续说下去:“阿姨跟我说,笑笑当时正在玩自己的玩具车,天天想玩姐姐的车好久了,这次还趁笑笑不注意坐了上去,笑笑推了天天一把,姐弟俩就这样吵起来了。”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2)

“我们家不提倡什么大的要让小的,也没有男孩子一定要让着女孩子的规矩,最后俩娃娃都被我批评了,而为了他们不再争抢,我跟天天说给他买一辆和姐姐一模一样的新车。”

“没想到姐姐不乐意了,也要新玩具,结果又吵起来了,我整晚都被他俩震得脑瓜子嗡嗡响!”

大家纷纷安慰小莉——不是贫僧火候未到,只是那前方幼崽实在难搞。

可是,对孩子来说,拥有一样的玩具就是父母公平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的证明吗?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3)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4)

绝对公平的物质,在孩子眼里却是不公平的爱

著有《游戏力》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提到,孩子就像是一个空杯子,需要用爱填满。

“手足相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竞争蓄杯的机会。”

笑笑今年五岁,天天比她小两岁,都处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层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独立意识,需要完全依赖父母生存,如果父母向他们投射充足的爱和关注,他们就会获得“自己是很重要”的自我认同。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5)

对于小莉而言,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看似在公平分配,给了两个孩子同等物质的爱,但在天天眼里便解读成“妈妈宁愿买个玩具给我也不肯为我争取姐姐的玩具,她还是更爱姐姐”。

笑笑也一样,她的眼里只看见妈妈给弟弟买了新玩具,而自己只能玩旧的,同样得出了“妈妈更爱弟弟”的结论。

结果就是不管是姐姐还是弟弟,他们的自我认同都受到了打击,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争吵,企图将妈妈的爱「抢」过来填满自己的「杯子」。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6)

其实小莉的家庭教育已经做得很好,在他们家里既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不强调长幼尊卑,尊重家里的每一个人,犯了错也绝不偏袒。

而多数人遇到小莉这种情况也是采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教育方式,即自上而下,由大人主导的一种正面管教方式,但如果后续效果其实不太明显,甚至会引发新的问题时,我们不妨试试自下而上,由孩子引导的反向教育方法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7)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8)

身份置换——从“裁判”变成“对手”

《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家庭关系的三角化。即当家庭里的两个人关系紧张时,一方或者双方会把第三个人拉入他们的争吵中。

所以我们会发现当两个孩子争执不下,最后都会找大人“评理”,而且都希望大人是站在自己一边,这时候争吵的双方仍是对立的对手关系,而大人则是“仲裁者”。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9)

而当这种模式不再发生作用时,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将两个吵架的孩子“绑”在一起,让自己成为他们的“对手”。

笑笑和天天为了谁能够得到仅有的玩具车而争吵不休,小莉可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抢玩具的游戏,由小莉来当“坏人”,装模作样大喊大叫:“你们谁都玩不了,车现在归我啦!”。

有了共同的“敌人”,两个小孩就会迅速结成联盟,合力打跑“坏人”。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0)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1)

将处置权交给孩子

当“坏人”被打跑后,天天和笑笑还是会面临分配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的,大人是不能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如果游戏中不再需要坏人,那我们大人可以当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自己作出决定:

“弟弟真的很想玩姐姐的玩具车对不对(肯定弟弟的情绪),但玩具车是姐姐的(肯定姐姐对玩具的所有权),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姐姐和弟弟都能玩上玩具车呢(抛出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2)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退居一旁,让孩子们自己作出决定,但请记住无论他们做出了哪种令大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孩子并不是从大人提供的物质中获取爱的,而是在大人的言语行为上体会到爱和选择的。

也唯有这种爱,才能把孩子的“杯子”填满。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3)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4)

帮助孩子彼此建立新的联结

《游戏力》认为,家庭成员之间都会有心地联结,一旦失去联结,人的心理就会出问题。

连接时常会断裂,但可以重建。

有没有发现,如果像小莉一样最后用玩具化解矛盾(并且是想通过买新玩具一劳永逸地化解矛盾),看似问题解决了,但最后孩子们也只是因为“听大人的话”停止吵架。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大人和两个孩子分别产生联结,就算大人命令姐姐要让给弟弟玩,或者弟弟要向姐姐道歉,这个结果也只是孩子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做出的跟对方有关的行动,真正的联结并没有在他们之间产生。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5)

基于孩子的判断力有限,有时候把处置权完全交给他们可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时候大人就可以加入必要的情感引导。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有技巧地隐去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用“我想这样做会更好”这类带有主观性的话语,而是聚焦于事件本身或者孩子的情绪本身,客观描述问题。

具体到解决天天笑笑的玩具争抢问题上,我们可以这样说: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6)

“弟弟想要玩是因为之前没玩过,姐姐不想给弟弟玩是因为那时姐姐的玩具车,这可怎么办呢,咱们家只有一辆玩具车!”

有情景,有问题,才能触发孩子的自主思考。玩具车只有一辆,姐姐可以自愿让给弟弟玩一会,或者提议再由妈妈买一辆给弟弟。这个结果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由于是孩子自发思考得来的结论,其实已经包含了“为对方着想”的心意。

至此,原先因为争吵而断裂的姐弟间的联结才会重新建立起来。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7)

写在最后

有时候,孩子很单纯,给一颗糖就能开心地咯咯笑;

有时候,孩子又很“调皮”,会做出各种举动引起大人的注意。

而且,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表达情绪的方式,这世上并不存在什么通用的育儿方法,只有靠大人转变思路,从家里的“独裁者”“掌权者”变成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用爱把孩子的“空杯”蓄满,孩子才能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

两个孩子吵架了家长该怎么处理(两娃吵架你还在)(18)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