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研究过程中,从来都不是“挖土”这么简单,其实在它背后还需要用到高科技。比如,考古专家们曾在万发拨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头,为了确定它们是什么猪,就用到了一种高科技手段,如果您想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万发拨子遗址,位于吉林通化市的金厂镇,因其地理位置酷似王八脖子,所以专家们也都戏称为王八脖子遗址。据考古文献资料显示,万发拨子遗址早在1982年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但当时由于受到技术条件上的限制,就没有对其进行发掘。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2)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文物局的专家们,又将发掘万发拨子遗址的事情提上议程……就这样,专家们便陆续展开了对遗址的清理,同时发现该遗址规模巨大,年代跨度也很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发现有相当厚度的文化堆积。另外,出土的文物也十分丰富,各种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等,但最让专家们感到欣喜的则是发现了大量的兽骨。

兽骨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的饮食,以及动物的驯化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尤其后者是诸多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共同研究的重点课题。首先,专家们对发现兽骨进行了整理,发现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初步来看尚无法准确判断是什么动物的遗骸,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兽骨的种类很丰富。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3)

专家们接下来又对兽骨做了DNA鉴定,发现兽骨中最多的是猪骨,其次是鱼骨和鹿骨等。由此,专家们可以确定,古人和我们现在一样,都对猪肉情有独钟,但烹饪方式或许就没有我们多了吧。不过,专家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这些猪骨是野猪还家猪呢?

对我们来说,是野猪或者是家猪并不重要,只要能吃就行,但对专家们来说,这一问题就牵涉到猪的驯化历史。那问题来了,该如何确定猪的“身份”呢?如果还利用DNA就行不通了,因为不管是野猪还是家猪,它们的DNA结构都是一样的。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4)

专家一开始,还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准确和判断它们究竟是野猪,或者是家猪。后来,一位专家经过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发现野猪和家猪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食物来源不固定,因为野猪生活在野外,遇到什么吃什么,而一旦被人驯化之后,就失去了选择食物的自由,只能吃人喂的东西。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人会喂猪吃什么呢?喂一些鸡鸭鱼肉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当时的人自己都没有多少鸡鸭鱼肉吃。那喂一些野草?其实也不太可能,因为猪是杂食性动物,只喂养野草没有营养,猪不仅长不大,而且还会被饿死,所以也就违背了驯化野猪的初心。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5)

因此专家们推测,当时喂给猪吃的东西,一定和人吃得差不多,比如糠皮,或者是残羹剩饭,也许会搭配一点野草。因为食物来源的不同,也就决定了猪骨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所以专家们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分析法,来测定猪骨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

同位素分析,全称叫做骨胶原C、N稳定同位素分析,即将骨质溶于特殊的化学试剂中,然后利用C(碳)N(氮)做同位素标记,进而测定骨质中的C(碳)N(氮)的含量,以及C/N的摩尔比。结果发现,大部分猪骨的C(碳)含量在20-40之间,N(氮)含量在5-15之间,而C/N的摩尔比均在3.5左右。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同位素测定的结果表明,猪骨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很高,说明这些猪骨是家猪,因为家猪食物结构稳定,且以植物蛋白为主。而野猪则与之相反,骨骼中蛋白质含量低,且以动物蛋白为主。

野猪有獠牙有些野猪没有什么原因(通化出土史前骨骼)(6)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们应该都明白了吧,考古研究的背后始终都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考古研究的多样性,准确性和便捷性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考古也绝非是我们眼中的没用的事儿,所以我们也该对考古研究另眼相看了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