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感悟及体会(从另外一种角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一、解析字义

使

甲骨文的“使、史、更、事”是同一字。象手持树权制的工具、武器或仪仗的形状。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后分化。

本义是一种武器,有长柄和三齿的锋刃。但是从甲骨文起就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多为殷商的自称,如我受年“我伐羌”等。本义早已不存。

本义是“铠甲”。《礼记》:“介者不拜”。字形像一个人身上穿着由几片皮革联缀而成的甲衣。隶书以后字形变化得不好解释了。

然是“燃”的本字。本义是“燃烧”。《说文》:“然,烧也。”字由“火”、“犬”、“月”(“肉”)组成,意思是在火上烧烤狗肉。《孟子》:“若火之始然。”古籍多用作“许诺”、“如此”、“是”等义及虚词。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会意字。从矢(箭)、从口,以对熟识的事物像箭似的脱口而出,表示懂得、知道,矢兼表声。本义是知道。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诗经》“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后来多用于“行走”义。

“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体像在“干”字形的水道旁边,有一条曲折迂曲的线,表示行路时要绕着路走。常用作介词,通“於”。简化字以“于”代“於”。

像一个直立的人形。古代人早就把人类看作“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用以表示“大”义。甲骨文和金文中,“大”、“太”二字常通用。

道字的本义是引导的意思,如:屈原的《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道字后来又有了道路的意思,如:《诗经》中的:“周道如砥。”

形声字。口表意,像张开的口形,表示应答声从口中发出;隹表声。本义是答应的声音。假借指单单、只有。

“施”从甲骨文看是将人的尸体吊在旗杆上。《国语·晋语三》注:“陈尸日施。”当是祭旗。小篆在有飘带的旌旗旁加“也”字,表示被吊的人像旗子飘动。所以《说文》称:“施,旗貌。”

本义为“正”、“直”。《易经》“濡其首,有孚失是。”集解:“是,正也。”金文“是”字上部似是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下部原是“止”(后变为“正”),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

一个鬼魂手持棍棒要追打或抓住活人,这是非常可怕的事。“畏”的本义就是“害怕”、“恐惧”,引申为“敬服”。

本义是“过分安乐”。金文“甚”字的上部是“甘”(甜);下部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大勺。《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后引申为“厉害”、“过分”、“超过”、“很”等义。

“夷”原是古代民族名。甲骨文用“尸”字作“夷”字;金文“夷”字是一个人形,身上带着矰(一种带有丝绳的短箭),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征。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后来本义不存,多用于连词或代词。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人”字像一个侧立的人形,这个人还向前伸出了一只手。

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新的生命诞生了,当然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好事。

形声字。彳表意,篆书形体像路;巠表声,巠是经的本字,有细直意,表示小路为径。声旁简化。本义是小路。

本义是早晨。甲骨文字形像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未消失。后引申为朝见、朝廷等。

本义是“过分安乐”。金文“甚”字的上部是“甘”(甜);下部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大勺。《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后引申为“厉害”、“过分”、“超过”、“很”等义。

形声字。阜(阝)表意,表示台阶像渐次高起的山阜;余表声,余是徐的省文,表示徐步登台阶。本义是台阶。

象形字,像一块块的田地。甲骨文的田块多少不等,有多达十二块的;金文以后简化为四块。“田”又有“打猎”义,这个意义后来多写做畋。

形声字。艸(艹)表意,篆书形体像草,表示杂草丛生;無表声,無是舞的初文,表示杂草随风起舞。简体字从艹、无声,表示田地长草无收成。本义是荒芜。

本义是“粮仓”。字的上部是一座粮仓的顶部,中间是一扇门,下面是粮仓门口的础石。古书还常借为“舱”(“船仓”)、“苍”(“仓龙”)、“沧”(“仓海”)等。

由虍,虎头(表声)、“丘”(表义)构成。《说文》:“虚,大丘也。”即“大土山”。《诗经》:“升彼虚矣,以望楚矣。”通“墟”,废墟。引申为“空虚”、“不足”、“缺损”、“虚假”、“胆怯”等义。

一只大手抓住了一个人,使他屈服,这就是“服”字的本义:“降服”、“使服从”。后来有的字体加“凡”字表示声旁;金文“凡”旁讹变为“舟”;隶书再讹变为“月”。

本义是“文身”,就是在人身上刺花纹图案。古文的字形是一个人的胸前或背后刺上了花纹的样子。《庄子》:“越人断发文身。”

采是“採”的本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正在采摘树上的果实。古籍也通“彩”,如《尚书》:“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本义是腰带,是一个象形字。在金文中,“带”字是一条长带子的形状,上边和下边都有缨头,中间是弯曲的。在小篆文中,“带”字的下边被巾所替代。因为带子一般是长条的,所以“带”字又引申为“围绕”。“带”字用作动词,意为带、携带。

本义是“锐利”、“锋利”。字形像用“刀”割“禾”,谷粒随刀纷纷落下,说明刀是锋利的。《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后来又引申为“利益”、“利润”等义。

本义是古人带兵打仗时候所使用的武器。在金文中,“剑”字的左半部是一个“金”字,就像是一把带有装饰的短剑,右半部是它的声旁。在小篆的字形中,剑的左半部变成了声旁,“金”字则变成“刃”放在了右半边。楷书中,“刃”字改为刀字旁,逐渐形成了现在简体中常见的写法。现在有成语“剑拔弩张”,意思是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厌是“餍”的本字。本义是“吃饱”、“满足”。字形原由“犬”、“口”、“月”(即“肉”)组成,意思是狗的嘴里衔着一大块肉,已经饱足。《左传》:“姜氏何厌之有?”引申为“厌恶”等义。

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扶酒坛,俯首张口,伸出舌头喝酒的样子;金文的把这个形象简化了,又加“今”为声符,后变为飲。

本义是“食物”。字形像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常用作动词,意思是“吃”。作“把食物给人吃”义时读 si ,通“饲”。《诗经》:“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本义为财物,形声字。在小篆中,该字左边为“贝”,表示古代曾用贝売充当货币:右边为“才”,表示读音。财在古代也通才,意思是才能、才干。《易经.秦卦》:“天地交秦,后以财成天地人道。”这里的“财”也是一个通假字,即裁,意为裁成、裁制。财字本义一直沿用到现在。

会意字。从貝(贝),表示钱财;从化,化有改变义,表示货可交易;化兼表声。貨简化为货。本义是财物。

馀通余。繁体字餘。从食从余。“余”本意为“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本义:吃剩的食物。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本义是作。

字的上部原是“㳄”,像一个人在流口水;下部是“皿”,即盛食物的容器。本义是“偷窃”。《说文》:“盗,私利物也。”也指“偷窃的人”,即“盗贼”。

古代,“夸”与“誇”是同一个字。“誇”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说大话。在小篆文中,其字形左边为“言”,表示与言辞有关:右边为“夸”,意思是夸大。后来,“誇”字简化为夸。“夸”上边为“大”,下边为“亏”,意思是有所欠缺才会夸大言辞。“夸”字的本义沿用至今,如浮夸、夸夸其谈。此外,“夸”字还有奖励、赞扬之义。

非字的字形,像鸟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样子,突出了鸟的双翅,是飞字最初的字形。也就是说非字最开始的意思不是否定。非字是后来才有了否定的意思。

古代用来洗漱的器具,变成了副词,表示同样。“也”是个象形字,本义为盥洗器物。金文中的“也”字,就像是古代的一种取水用的器物。这种器物和放在它下方的盘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在古文中,“也”字也引申为语气助词使用,放在句字末尾,作为疑问词或判断词使用。现在,该字常用作副词,表示同样、并行,如“你好,我也好”。

形声字。口表意,其形像张开的口,表示哉是语气词;表声。哉是语气词。

二、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解析:

让我坚定不移的认识到,在大道上行走,要小心谨慎,担心害怕走上歪路。

(还有一种解释是,在道路上,百姓看见统治者的仪仗队就害怕畏惧,因为统治者无道)

大道虽然平坦,但有人却喜欢走小路(走捷径)。

朝政腐败,农田荒芜,粮仓空虚;而统治者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酒足饭饱,财物粮食多的用不完,这就是强盗头子。

这是多么无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