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齿三法图解(宫廷护齿秘方)(1)

五香丸

肉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30克,香附,甘松、当归各15克,槟榔2枚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粒大,常含,咽汁日3次夜1次。

功用:下气,去臭,治口臭、身臭。5日口香,10日体香,14日衣被香,21日下风人闻香,28日洗手水落地香,35日把他人手亦香。

评注:此为唐代宫廷后妃常用方。本方多用芳香之品,其中肉豆蔻温中行气,《名医别录》谓其能“去口臭气”;丁香温中降逆,健胃止牙痛;青木香行气解毒,于痛处咬之能治牙痛;藿香理气和中,辟秽祛湿,以之煎汤含漱,可香口去臭;零陵香祛风辟秽,去臭恶气;白芷、香附、甘松均为芳香之品,可香口去臭;当归和血行血;桂心补元阳,鼓舞气血。诸药合用可治疗多种口腔疾病。

玉池散

地骨皮,白芷,升麻,防风,细辛,川芎,槐花,当归,藁本,甘草各12克

用法:上为粗散,每用9克,水煎,入生姜3片,黑豆30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漱冷吐。

功用:治牙痛或动摇不牢。

评注:方出《御药院方》。方中防风、细辛、白芷、升麻、藁本均为祛风止痛之品,现代研究证实,防风、细辛、藁本均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细辛尚有局部麻醉作用。升麻则有镇静作用,与镇痛剂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同时上5味药均有抑制细菌和皮肤真菌之功。

川芎祛风活血止痛,据药理研究,本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还有抑菌之功。当归补血和血,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镇静作用。上述药物多为芳香之品,方中用之尚可起到化浊辟秽作用。

槐花性凉味苦,临床上主要作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使用。据研究,槐花主要有效成分芸香甙能使毛细血管保持正常弹性,减少通透性,防止因脆性增加而引起的出血。此外,本品还有抗菌消炎作用。地骨皮功能清热凉血,“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令齿白,治骨槽风”(《日用本草》)

黑豆,据《食疗本草》记载:“和饭捣涂治一切毒肿”。生姜可温中和胃,芳香化浊,《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去臭气。”

本方袪风止痛,解毒消肿,化浊辟秽,确有抑菌消炎、止血止痛之功,适于牙齿宣露、齿根动摇及出血等症。既可内服,又可含漱,内外兼治是本方一大特点。

甘露饮子

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黄芩,枇杷叶(去毛),石斛,枳壳(麸炒,去穰),山茵陈,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上捣筛为粗末,每用15克,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若齿龈宣露肿闷,煎药漱之,冷热皆可,极效。

功用:治男子妇人胃中客热,口气,齿龈肿闷宣露,心中久热,不欲食,喜眠睡及咽喉中有疮,并皆治之。

评注:方出《御药院方》,用治胃热伤阴引起之龈肿咽疮诸症。方中生熟地、石斛、天麦冬滋阴益胃;黄芩、枇杷叶清胃泻火,此两组药物用治病本。茵陈清热利湿消肿,可使热从湿解。枳壳芳香行气,善治口臭,此为治标之品。全方标本兼冶,治本重于治标,为治齿龈肿疮良方。

胡盐方

菊花30克,石斛30克,石膏30克,山楂3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青盐9克,石菖蒲15克

用法:共煎浓汁,炒食盐500克,以干为度。

功用:专治牙龈浮肿或流血,亦能固齿。

评注: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当系外用搽牙之方。方中菊花、石菖蒲疏散风寒,利湿消肿;石膏、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石斛清热养胃,可以固齿;山楂活血消肿而止痛;石膏、青盐质软而细腻,在方中又可作为磨蚀剂洁牙除垢。

黄连赴宴散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3克,细辛,干姜各1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药于患处。

功用:此药专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齿肿痛等症。

评注: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是一首著名的治疗舌咽牙龈肿痛良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齿肿痛等症多由肺胃热盛所致,故选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以清泄三焦之热,此为釜底抽薪治本之道。细辛祛风消肿止痛;干姜之温热可以反佐诸凉药药性,同时亦有治咽痛之功。本方寒温并用,配伍巧妙,实为良方。

固齿秘方

生大黄30克,熟大黄30克,生石膏30克,熟石膏30克,骨碎补30克,杜仲30克,青盐30克,食盐30克,明矾15克,枯矾15克,当归1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早起先以此散搽牙根,然后净面,净毕用冷水漱吐。

功用:能令牙齿坚固,洁净莹白。

评注: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为西太后常用固齿秘方。方中生、熟大黄与生、熟石膏清热泻火,可去胃中之热,即除去牙病之因。骨碎补、杜仲益肾填精,按照“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理论,二药补肾治本以固齿。青盐、食盐杀虫防腐,保持口腔清洁。明矾、枯矾可以收敛止血,抗菌消炎。妙在当归一味可以活血止痛。方中石膏为优良磨蚀剂,可以洁牙除垢,牙齿洁白。据向太后献方者称,“自先曾祖以来,均搽此散,年届古稀,终龄不屈一齿,且无疼痛之患,亲友中得此方者,亦如之”。

齿败口臭方

川芎

用法:水煮汁,含之。

功用:去臭。主治口臭。

评注:此亦唐代宫廷单方。川芎气味芳香浓厚,富含挥发油,故可辟秽除臭,保持口腔香气。本品善治齿病,《本草图经》称“单用川芎含嘴,以主口齿疾。”南北朝医家陶弘景称曰:“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说明川芎在牙病中善于止痛止血的功效。

仙方刷牙药

青盐75克,诃子20个,芝麻碎150克,夏蚕砂21克,旱莲草45克,皂角60克(不蚛者,去皮)

用法:上同为未,醋浆水和丸,如球子大,晒干,用新瓦藏瓶内盛药,用盐泥固,候干留一小眼儿出烟,置一净砖上,用木炭火烧烟淡,药熟之后即出,旋研。如常刷之,如已白色,百日黑,未白者,半月见效,惟频刷允妙。

功用:乌髭鬓,牢牙齿,延年迟老。

评注:方出《御药院方》。青盐消炎洁齿,并能“坚骨固齿,明目乌须”(《本草备要》)。诃子酸涩,富含鞣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保持口腔不使细菌孽生。芝麻与旱莲草填精益髄,按“发为血之余,齿为肾之余”观点,此二药可治本而乌发固齿。蚕砂活血通络而善止痛,治牙痛之标。皂角除垢去污,为重要的“清洁剂”。本方虽系外用,却能标本兼顾,颇具匠心。(注:蚛,虫咬之意)

白牙药珍珠散

珍珠4.5克,白檀香9克,石膏60克,乌贼骨15克,白石英15克,海浮石15克,朱砂,白芷,川芎,升麻各7.5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以指蘸药搽牙,合口食久吐津,后用温水漱口。

功用:洁齿袪垢,治齿龈宣露,牙黄黑不白。

评注:方出《御药院方》。方中珍珠、白石英、海浮石、乌贼骨、石膏、朱砂均属于磨蚀剂,其中珍珠、白石英、乌贼骨、海浮石坚硬而磨蚀力强;石膏、朱砂质软而磨蚀力小,这两类磨蚀力一硬一软,一强一弱,配合使用,可保护一定的磨蚀力而不易损伤牙齿。

方中白檀香与白芷、川芎均为芳香之品,功能辟秽化浊,消缓其他药物的不良气味。升麻与白芷、川芎伍用可起祛风止痛作用。

本方功能去污除垢,芳香化浊,祛风止痛,止血脱敏,尚能防治口腔及牙齿疾患引起的疼痛及出血等。

保牙散

软石膏30克,川乌9克,草乌9克,花椒9克

用法:以上俱生用,共为末。搽牙,漱口,吐之。

功用:保牙止痛。主治齿痛。

评注:此为明代宫廷用方。主药石膏清热泻火,为治胃火牙痛要药,同时本品质地细腻,在方中还起磨蚀剂作用,去除牙垢以洁齿。川乌、草乌、花椒祛风通络,杀虫镇痛,是重要的,止痛药物。此三味药辛热,与石膏之大寒互相监制,配伍颇具匠心。

宋度宗舌肿满口方

蒲黄,干姜各等份

用法:上为末,干搽。

功用:主治舌肿。

评注:《芝隐方》记载:“宋度宗一夜忽舌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份,干搽即愈。”《普济本事方》亦载:“有士人妻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以蒲黄频搽,比晓乃愈。”《本草纲目》云:“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仍心之臣使,得干姜则阴阳能相济也。”蒲黄凉血止血,活血消瘀,外治重舌、口疮。《太平圣惠方》以蒲黄0.38克,露蜂房0.38克(微炙),白鱼3克研末,用少许酒调,敷重舌及口中疮上,常用治小儿重舌、口中生疮及涎出;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唐本草》谓其能“治风,下气,止血",《主治秘要》云其可“通心气”,,二药相得益彰,共治舌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