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羔 然 烤
羔
汉字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其中一些汉字中还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烧烤情况!如焦,烤小鸟;羔,烤小羊,然,烤犬肉等。作为吃货大国,烧烤一直是朋友聚会时的热门选择之一,其实不止现代人爱吃烧烤,这种烹饪手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羔”字字形演变
“羔”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羊,下部是火,会用火烤羊之意。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羔”,下面的四点由“火”变来,前文已介绍过。
《说文·羊部》:“羔,羊子也。就是小羊的意思,本义为初生的小羊。如《楚辞·招魂》中有“炮羊” ,就是烤全羊的意思,一般用小羊,肉更加的鲜嫩。所以,“羔”又代替小羊。
《朴通事·柳羔羊》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边以火烤,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放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是不是有点馋啦!
【浑羊殁忽】
古代北方游牧民菜。唐时传入中原,并成为宫廷宴席佳肴。“浑羊”即全羊:“殁忽”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为宴席。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烤炉(广州)
唐代卢言《卢氏杂说· 御厨》记载:当时人们喜食子鹅,皇宫内每设宴,按用膳人数杀子鹅若干只;去毛,掏去内脏,将肉末和糯米饭加多种调味料调和好,填入鹅腹中。取羊一口,亦宰杀去毛剥皮,去掉内脏,将子鹅放入羊腹中,用线将口缝合,放在火上烤。待羊肉熟后,打开缝口,取出鹅混合食之。谓之“浑羊殁忽。”
【羞】
甲骨文早期“羞”字的形体,一边是“羊”,一边是“手”,左右结构,原象用手持羊作进献之意。“羊”是美味的,所以“羞”很早便有“美味的食物”之意,与今天所见的“馐”同义,都读作“xiū”。本意就是拿羊肉招待客人。《说文》:“羞,进献也。”
“羞”字字形演变过程
“羞”在小篆阶段发展为上“羊”下“丑”(原来的“手”变作“丑”),把原来的会意字讹变为以“羊”表意,“丑”表音的形声字,除了“进献”之义外,已转喻为“羞愧”、“难为情”等义。不仅字形已变,词义也已扩大。
【善】
“善”的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有人人称道(争说)“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也可以理解为一边大口的吃着烤羊肉,一边说羊肉太好剋了,好吃!
然
战国文字”然“
战国文字”然“,左上为“肉”的古字形,左下为“火”,其实就是个”炙“字,上期专门分析过,右为头朝左的直立犬形;小篆结构略有变化,上左为”肉“形、右为“犬”,下为“火”。就构形取意而言,有一种直观通俗的理解,认为以“火”烧“犬”之“肉”即为“然” (燃)。后来为了形体结构平整,位于下部的火形演变成“灬”。
《说文·火部》:“然,烧也。从火,肰(rán)声。”
现在有观点认为,然字中的”月“,指兽肉,犬,代表狩猎(注意犬不在火上而在火旁),火,表示烧烤猎物。造字本义:将猎获的动物烤熟了吃。古人打猎时通常需要“犬”或者“猎鹰”协助,捕获猎物,直到今天的猎人还沿续着这样的捕猎方式,而不会直接把犬烤吃了。本人赞同这种观点。现在的非洲某些部落依然采用这种方式捕获猎物。
这个场景当是“然”字的起源。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
由于“然”字是捕猎成功,并享受肉食,给人们非常好的体验,所以又渐渐演变出然字的其他意义来,如:“肯定”“夸赞””正确“ 的意思。
烤
【烤字是齐白石自创的吗】
据说以前的汉字中并没有“烤”这个字,在1930年代,齐白石应邀去北京的老字号“清真考肉宛”吃烤肉,烤肉嫩的像豆腐一样,齐白石赞不绝口,答应为烤肉店写个门匾。可查阅很多本辞典都没找到贴切的字,最后考虑到烤肉要用火,就取了“火”字边和“考”的发音,造了这个“烤”字,还在匾额下方标注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白石老人名)杜撰”。这个“烤”字后经装裱后挂在店堂墙上,当做“烤肉宛”的牌匾。1946年白石老人已是八十六岁高寿,烤肉宛又一次邀请老人题字。白石老人题写了“清真烤肉宛”牌匾,形成完整的店名。
后齐白石写信问了文字学家朱德熙:诸书是否真无烤字?朱德熙回信:‘烤字说文所无。烤字连康熙字典也没有,确如白石所说,诸书所无。”
【究竟有没有这个”烤“字呢】
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的《康熙字典》中确实没有收入“烤”字。但是在社会生活中,“烤”字实际早就出现了,并在很多书籍、文章中使用,也就是说“烤”字的出现应该明显的早于 1946 年。
一是乾隆年间的手抄本中便有“烤”字的使用。成书于朝隆年间的《红楼梦》中已经开始使用“烤”字了。以《红楼梦》的“梦稿本”的手抄本为例。
“梦稿本”第 42 回中写到:“宝钗笑道:'颦儿你知道什么!那粗磁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一经了火,是要炸的。
二是在民国年间出版的铅字印刷的书中也有“烤”字的使用。
在民国二十五年铅字印刷的《北平风俗类征》一书中可以查出使用“烤”字的词汇。
书中记有“烧烤肉,按取小猪烤之。(抄自《光绪顺天府志》)”。
通俗小说用“烤”字,政治著作也用“烤”字。“火烘燥炙燔焚烧”是谜面,谜底是“烤”二字。拿“烤”字制谜语,不难看出“烤”字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三是更早的用例见于元代“普宁藏”(刊行于1290年)所收三秦失译《别译杂阿含经》(约出于351-431年)卷九:“譬如二大力士捉彼羸瘦极患之人向火烤炙,我患身体烦热苦痛亦复如是。”可知元代已有“烤”字。
《别译杂阿含经》中的“烤”字,南宋“思溪藏”及“赵城金藏”作“拷”,“拷’讲不通,当为“烤”之通假;或为“烤”之臆改,盖“烤”字当时尚未通行,不知者校改为“拷”“普宁藏”则如实刊刻。后世也有将“烤”写作“拷”的。《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小玉正在炕上笼着炉台拷火。”由此看来,南宋时可能已有“烤”字。
进一步追踪“烤”的来源。“烤”在明代以前大都写作“燥”或“熵”,用例早见于东晋。“高丽藏”三秦失译《别译杂阿含经》卷九:“譬如二大力士捉彼羸瘦极患之人向火燥炙,我患身体烦热苦痛亦复如是。”表明最晚在魏晋时期已有“烤”字。
这也就是说:齐白石老先生发明创造的“烤”字的说法是值得再商榷的。
本人在手机下载的《说文解字》中,查找”烤“字时,意外在书法栏发现”烤“字,并注明隶书《曹全碑》。
几年前曾在同学的陪伴下,有幸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欣赏了《曹全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
多次浏览了《曹全碑》书法全文,可惜未能发现”烤“字。
但是书法字典里明白无误的标明有”烤“这个字。如果《曹全碑》确实存在”烤“字的话,那至迟在东汉末年就已存在并使用了。
本文的图片多数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